中文摘要 | 第1-7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1.2 论文的主体与研究方法 | 第7-8页 |
2. 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8-13页 |
2.1 产权基本理论 | 第8-10页 |
2.1.1 产权的内涵 | 第8页 |
2.1.2 产权的特征 | 第8-9页 |
2.1.3 产权的功能 | 第9-10页 |
2.1.4 产权的交易 | 第10页 |
2.2 土地产权的概念及权能构成 | 第10-11页 |
2.2.1 土地产权的概念 | 第10页 |
2.2.2 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 第10-11页 |
2.3 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概念及要求 | 第11-12页 |
2.3.1 土地产权制度的概念 | 第11页 |
2.3.2 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要求 | 第11-12页 |
2.4 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2.4.1 从个人所有权的绝对性向社会和个人协调发展 | 第12页 |
2.4.2 从偏重土地归属到重视土地利用 | 第12-13页 |
2.4.3 土地产权从地表向空间发展 | 第13页 |
3. 典型国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简要分析与启示 | 第13-17页 |
3.1 典型国家农地产权制度的简要分析 | 第13-16页 |
3.1.1 日本 | 第13-14页 |
3.1.2 丹麦 | 第14-15页 |
3.1.3 我国台湾地区 | 第15-16页 |
3.2 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启示 | 第16-17页 |
3.2.1 要赋予农民稳定、明晰、完整的农地产 | 第16页 |
3.2.2 稳定农地所有权制度,推动农地产权流动的市场化进程 | 第16页 |
3.2.3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农地产权制度,诱导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 | 第16-17页 |
3.2.4 进行配套改革,优化农地产权制度运行环境 | 第17页 |
4.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状况分析 | 第17-21页 |
4.1 建国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绩效 | 第17-18页 |
4.2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与影响 | 第18-21页 |
4.2.1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 第18-20页 |
4.2.2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缺陷的负面影响 | 第20-21页 |
5.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研究 | 第21-34页 |
5.1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观点述评 | 第21-24页 |
5.1.1 国有化 | 第21-22页 |
5.1.2 私有化 | 第22页 |
5.1.3 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 | 第22-23页 |
5.1.4 三元所有制 | 第23页 |
5.1.5 双重(复合)所有制 | 第23-24页 |
5.2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4-26页 |
5.2.1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第24-25页 |
5.2.2 坚持集体所有和家庭经营不变的原则 | 第25-26页 |
5.2.3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26页 |
5.2.4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 第26页 |
5.2.5 坚持个人与社会相协调的原则 | 第26页 |
5.3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设计 | 第26-30页 |
5.3.1 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具体运作办法 | 第26-28页 |
5.3.2 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5.3.3 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5.4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配套措施 | 第30-34页 |
5.4.1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5.4.2 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市场 | 第31-32页 |
5.4.3 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税收制度 | 第32页 |
5.4.4 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 第32-33页 |
5.4.5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33页 |
5.4.6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第33-3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英文摘要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