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8页 |
1. 中国湿地资源立法概述 | 第8-12页 |
1.1 中国湿地资源立法现状 | 第8-9页 |
1.2 中国湿地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9-12页 |
1.2.1 湿地概念的外延尚未通过法律手段予以明确界定 | 第9-10页 |
1.2.2 缺乏专门针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 第10页 |
1.2.3 现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中与湿地相关的律条过于分散,缺乏协调 | 第10页 |
1.2.4 湿地资源管理部门及部门间关系在法律上尚未予以明确,管理权限混乱,管理主体不明 | 第10-12页 |
2. 立法学一般理论 | 第12-15页 |
2.1 立法的概念 | 第12页 |
2.2 立法制度的内容 | 第12-15页 |
2.2.1 立法原则与立法指导思想 | 第12-13页 |
2.2.2 立法体制 | 第13页 |
2.2.3 立法程序 | 第13-14页 |
2.2.4 立法技术 | 第14-15页 |
2.2.4.1 立法预测 | 第14页 |
2.2.4.2 立法规划 | 第14页 |
2.2.4.3 立法决策 | 第14-15页 |
3. 中国湿地资源立法的基本理论 | 第15-21页 |
3.1 中国湿地资源立法的目的与任务 | 第15-17页 |
3.1.1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 | 第15-16页 |
3.1.2 为野生珍稀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 | 第16页 |
3.1.3 合理进行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 第16-17页 |
3.2 中国湿地资源立法的指导原则 | 第17-21页 |
3.2.1 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 第17-18页 |
3.2.2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 第18-19页 |
3.2.3 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 第19-21页 |
4. 中国湿地资源法的构建 | 第21-36页 |
4.1 中国湿地资源法的定义 | 第21-22页 |
4.1.1 湿地资源法的特征 | 第21页 |
4.1.2 湿地资源法的调整对象 | 第21-22页 |
4.2 湿地资源法的调整范围 | 第22-26页 |
4.2.1 湿地的概念 | 第22页 |
4.2.2 湿地的分类 | 第22-26页 |
4.2.2.1 成因分类法 | 第22-24页 |
4.2.2.2 特征分类法 | 第24-26页 |
4.3 湿地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 第26-29页 |
4.3.1 可持续利用原则 | 第26-27页 |
4.3.2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原则 | 第27-28页 |
4.3.3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第28-29页 |
4.3.4 湿地资源有偿利用原则 | 第29页 |
4.4 湿地资源法的基本制度框架 | 第29-36页 |
4.4.1 湿地资源产权制度 | 第30-31页 |
4.4.2 湿地资源有偿利用制度 | 第31页 |
4.4.3 湿地资源规划制度 | 第31-32页 |
4.4.4 湿地资源评价制度 | 第32-33页 |
4.4.5 湿地资源调查及监测制度 | 第33页 |
4.4.6 湿地资源许可审批制度 | 第33-34页 |
4.4.7 湿地资源补救制度 | 第34页 |
4.4.8 湿地资源保护制度 | 第34-36页 |
5. 中国湿地资源立法的建议 | 第36-39页 |
5.1 优化中国湿地资源立法原则 | 第36页 |
5.1.1 变“滞后立法”、“同步立法”为“超前立法” | 第36页 |
5.1.2 变“宜粗不宜细”立法为“明确性”立法 | 第36页 |
5.1.3 建立灵敏的立法反应机制 | 第36页 |
5.2 完善我国湿地资源立法体制 | 第36-37页 |
5.2.1 改变现行的部门立法模式,建立一支超脱于部门利益之上的专业、常设的资源立法机构 | 第36-37页 |
5.2.2 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规定立法过程所需的时间,保证所立法律的时效性 | 第37页 |
5.2.3 在湿地资源立法工作中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 第37页 |
5.3 提高我国湿地资源立法技术 | 第37-39页 |
5.3.1 做好湿地资源立法预测工作 | 第38页 |
5.3.2 编制和实施湿地资源立法规划 | 第38页 |
5.3.3 提高湿地资源法的语言文字水平 | 第38页 |
5.3.4 加强湿地资源法的修订、补充和编纂工作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