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12页 |
§1.1 本文的研究范围及内涵界定 | 第8页 |
§1.2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农业应用性科研创新激励机制的动态研究 | 第12-25页 |
§2.1 农业应用性科研创新激励机制的理论动态 | 第12-17页 |
§2.1.1 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2.1.2 国外理论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2.1.2.1 组织理论 | 第13-14页 |
§2.1.2.2 激励理论 | 第14页 |
§2.1.2.3 分配理论 | 第14-15页 |
§2.1.2.4 制度经济学基础——制度创新理论 | 第15-17页 |
§2.1.2.5 管理学基础——管理创新论 | 第17页 |
§2.2 农业应用性科研激励机制研究的实践动态 | 第17-25页 |
§2.2.1 美国的农业科技体制:“三位一体模式” | 第18-20页 |
§2.2.2 日本的农业科技体制:“双轨制”模式 | 第20-22页 |
§2.2.3 美、日农业科技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2-25页 |
§2.2.3.1 美、日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基层组织的结合点及运行机制 | 第23页 |
§2.2.3.2 美国农业应用性科研企业化,形成强大的外部激励机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的变迁及存在问题 | 第25-33页 |
§3.1 建国后农业科研体系的历史变迁 | 第25-26页 |
§3.2 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弊端及存在问题 | 第26-31页 |
§3.2.1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存在问题分析 | 第27-29页 |
§3.2.1.1 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3.2.1.2 管理机制 | 第28-29页 |
§3.2.2 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存在问题 | 第29-31页 |
§3.2.3 农业技术创新行为和农民的技术需求缺乏双向沟通的机制 | 第31页 |
§3.2.4 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下,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市场激励 | 第31页 |
§3.3 我国农业应用性科研创新激励机制的方向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组织形态创新 | 第33-49页 |
§4.1 农业高科技园 | 第33页 |
§4.2 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的科研与开发相结合形态 | 第33-34页 |
§4.3 “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产”的组织形态 | 第34-49页 |
§4.3.1 “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产”组织形态运行的基本条件 | 第35-36页 |
§4.3.2 农业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结合方式 | 第36-39页 |
§4.3.3 龙头企业与农产结合的形式 | 第39-42页 |
§4.3.3.1 农村股份合作 | 第39页 |
§4.3.3.2 “科研单位+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 第39-41页 |
§4.3.3.3 “公司+农产”的合作制 | 第41-42页 |
§4.3.3.4 专业协会 | 第42页 |
§4.3.4 “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产”组织形态的运行机制 | 第42-49页 |
§4.3.4.1 动力机制 | 第42-44页 |
§4.3.4.2 激励机制 | 第44-47页 |
§4.3.4.3 投资机制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制度改革 | 第49-55页 |
§5.1 农业应用性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变的制度改革 | 第49-50页 |
§5.1.1 制定农业应用性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的政策 | 第49页 |
§5.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49页 |
§5.1.3 建立新型的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 | 第49页 |
§5.1.4 改革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 第49-50页 |
§5.1.5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应用性科研成果的转化 | 第50页 |
§5.2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及龙头企业集团 | 第50-53页 |
§5.3 利用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促使企业家人才的产生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国家外部环境条件的创建 | 第55-61页 |
§6.1 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 | 第55-59页 |
§6.1.1 调整宏观农业科研布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第55-56页 |
§6.1.2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 | 第56-59页 |
§6.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环境条件 | 第59-60页 |
§6.2.1 加强法制建设 | 第59-60页 |
§6.2.2 优化社会环境条件 | 第60页 |
§6.3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