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管理程序、管理系统论文

电力网理论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8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选题的意义及背景第8-9页
 1.2 电力负荷预测第9-10页
 1.3 遗传算法概述第10-12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第12-13页
第2章 电力网理论线损管理系统第13-37页
 2.1 理论线损概念第13页
 2.2 系统开发设计第13-24页
  2.2.1 Oracle7.3网络数据库第14-16页
  2.2.2 PowerBuilder6.5语言及开发第16-17页
  2.2.3 系统开发管理范围第17页
  2.2.4 系统软件流程图及功能模块第17-19页
  2.2.5 数据库的设计及PB语言应用第19-24页
 2.3 理论线损的计算第24-34页
  2.3.1 理论线损的计算原理第24-33页
  2.3.2 理论线损中高、低压线损的处理第33页
  2.3.3 代表日线损的处理第33-34页
 2.4 理论线损的降损分析第34-35页
  2.4.1 线路结构替换分析第34页
  2.4.2 线路间切换分析第34-35页
 2.5 理论线损预测第35页
  2.5.1 理论线损预测的意义第35页
  2.5.2 通过电力负荷的预测进而预测理论线损第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应用灰色系统预测电力系统负荷第37-54页
 3.1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概述第37-39页
  3.1.1 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第37-38页
  3.1.2 负荷预测的特点第38页
  3.1.3 负荷预测的方法第38-39页
 3.2 灰色系统理论及灰色生成第39-42页
  3.2.1 灰色系统理论的形成第39页
  3.2.2 灰色预测的分类第39-40页
  3.2.3 灰色生成第40-42页
 3.3 灰色建模过程第42-45页
  3.3.1 灰色GM模型的建模机理第42-43页
  3.3.2 GM(1,1)模型的建立第43-45页
 3.4 负荷预测的模型精度判定第45-47页
  3.4.1 后验差检验第46-47页
  3.4.2 后验差检验指标判定标准第47页
 3.5 应用研究第47-50页
 3.6 改进的指数加权GM(1,1)灰色预测模型第50-53页
  3.6.1 改进的必要性第50页
  3.6.2 灰色预测改进方法第50-51页
  3.6.3 应用改进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第51-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应用遗传算法寻优预测模型参数第54-62页
 4.1 遗传算法概述第54-55页
 4.2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和原理第55-58页
  4.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第55-56页
  4.2.2 遗传算法的原理第56-58页
 4.3 遗传算法本身参数的确定第58页
 4.4 应用遗传算法寻优预测模型参数第58-60页
  4.4.1 寻优预测模型参数的流程图第59页
  4.4.2 寻优预测模型参数的具体实施第59-60页
 4.5 应用研究第60-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殷墟E16坑甲骨研究
下一篇:道光初年漕粮海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