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与证据制度的完善

引言第1-9页
第一部分 民事诉讼模式第9-16页
 一、 民事诉讼模式概述第9-10页
 二、 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及类型第10-13页
  1、 控告式诉讼模式第10-11页
  2、 纠问式诉讼模式第11页
  3、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第11-12页
  4、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第12页
  5、 结合式诉讼模式第12-13页
 三、 对抗制诉讼模式与非对抗制诉讼模式的比较第13-16页
第二部分 民事诉讼中法官与当事人的角色配置第16-24页
 一、 法官在审判中的作用第16-20页
  (一) 法官对判决的制定权第16-19页
  (二) 法官对程序的有限介入——释明权第19-20页
 二、 当事人对审理对象的形式问题第20-23页
 三、 民事诉讼中法官与当事人角色配置的程序效用第23-24页
第三部分 民事诉讼中的一般证明过程第24-34页
 一、 应该纳入审理者视听范围的事实信息——证据第24-26页
 二、 根据证据的形式特征查证证据事实第26-30页
  (一) 言词证据第26-29页
   1、 证人第27-28页
   2、 鉴定人第28页
   3、 当事人第28-29页
  (二) 文书证据第29-30页
  (三) 实物证据第30页
 三、 当事人申请查证证据资料——法官查证的范围第30-31页
 四、 根据证据认定事实第31-34页
  (一) 法官的内心确信第31-32页
  (二) 无须举证的事实——司法认知和自认第32-33页
  (三) 不能认定的事实——举证责任第33-34页
第四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第34-49页
 一、 确定适合国情的诉讼模式第34-37页
  (一) 现行模式的弊端和负效应第34-36页
  (二) 诉讼模式的选择第36-37页
 二、 确定科学的证明机制第37-43页
  (一) 证明追求的目的——法律真实第37-39页
  (二) 证明采用的方法——现代自由心证第39-41页
  (三) 证明达到的标准——高度盖然性第41-43页
   1、 确立“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内在依据第41-42页
   2、 影响盖然性程度的诸因素第42-43页
 三、 设定与诉讼模式和证明机制相适应的证据规则第43-46页
  (一) 关于证据能力方面的规则第43-44页
   1、 排除规则第44页
   2、 优先规则第44页
   3、 预防规则第44页
   4、 反传闻规则第44页
  (二) 关于证据证明价值方面的规则第44-45页
   1、 最佳证据规则第44-45页
   2、 补强证据规则第45页
   3、 关联性规则第45页
  (三) 关于拒绝作证特权方面的规则第45页
  (四) 关于举证、质证等程序方面的规则第45-46页
 四、 改造和完善现行的相关诉讼制度第46-49页
  (一) 将预备庭及庭前调查制度彻底改造为规范的庭前准备程序..第46-47页
  (二) 完善现行的证人出庭作证的作法第47-49页
   1、 制定和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有效措施第48页
   2、 建立具体的伪证惩罚制度第48页
   3、 建立证人宣誓制度第48-49页
   4、 建立证人权益保障制度第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书目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业外贸出口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原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