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0页 |
第一章 边打打建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1949年—1953年) | 第10-64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国家安全基础的形成 | 第10-30页 |
一、新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的确立 | 第10-11页 |
二、廓清疆域,统一祖国 | 第11-22页 |
三、实行“一边倒”方针,联苏抗美 | 第22-30页 |
第二节 战略重心北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第30-45页 |
一、从准备解放台湾到巩固东北边防 | 第30-32页 |
二、抗美援朝决策的作出 | 第32-36页 |
三、抗美援朝战争对巩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影响 | 第36-45页 |
第三节 援越抗法,巩固南疆 | 第45-50页 |
一、援越抗法决策的作出 | 第45-47页 |
二、援越抗法斗争的展开 | 第47-49页 |
三、历史评析 | 第49-50页 |
第四节 边打边建,奠基国防 | 第50-62页 |
一、确立国防体制,加强对国防事业的领导 | 第51-52页 |
二、加强军队建设 | 第52-56页 |
三、国防预备力量建设 | 第56-57页 |
四、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 | 第57-60页 |
五、50年代初期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主要特点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二章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1954年—1957年) | 第64-119页 |
第一节 50年代中期的国家安全环境 | 第64-78页 |
一、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动 | 第64-65页 |
二、日内瓦会议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第65-70页 |
三、从“一边倒”方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第70-73页 |
四、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 | 第73-78页 |
第二节 中国国防建设的全面展开 | 第78-92页 |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里程碑 | 第78-83页 |
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 | 第83-87页 |
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进展 | 第87页 |
四、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的新成就 | 第87-90页 |
五、50年代中期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主要特点 | 第90-92页 |
第三节 战略重心转回东南。第一次台海危机及其处理 | 第92-98页 |
一、第一次台海危机及其处理的基本过程 | 第93-94页 |
二、第一次台海危机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巩固 | 第94-98页 |
第四节 国际安全环境变动的新趋势 | 第98-113页 |
一、阵营内的震荡 | 第99-104页 |
二、缓冲器与测试仪——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 | 第104-106页 |
三、与西方国家和日本关系的缓慢发展 | 第106-108页 |
四、新的国际安全战略支点的构建 | 第108-113页 |
第五节 毛泽东的理论开拓 | 第113-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三章 向两极格局抗争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1958年—1959年) | 第119-166页 |
第一节 中苏同盟走向破裂 | 第119-128页 |
一、中苏同盟走向破裂的原因 | 第119-127页 |
二、中苏同盟走向破裂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第二次台海危机及其处理 | 第128-139页 |
一、炮击金门决策的作出 | 第128-132页 |
二、炮击金门作战的若干特点 | 第132-138页 |
三、炮击金门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第三节 西藏平叛,巩固边疆 | 第139-145页 |
一、平叛决策的作出 | 第139-142页 |
二、平叛斗争的基本过程 | 第142-144页 |
三、西藏平叛对巩固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 第144-145页 |
第四节 不平静的周边 | 第145-151页 |
一、东南示警 | 第145-147页 |
二、西南忧患 | 第147-149页 |
三、周边其他方向新动态 | 第149-151页 |
第五节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曲折与前进 | 第151-161页 |
一、军队建设一波三折 | 第151-156页 |
二、全民皆兵与大办民兵师 | 第156-158页 |
三、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 第158-160页 |
四、50年代末期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主要特点 | 第160-161页 |
第六节 毛泽东放眼世界 | 第161-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结束语 | 第166-1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后记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