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莲属植物的观赏性状研究和观赏价值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木莲属植物的研究简史 | 第11-16页 |
·系统分类学 | 第11-12页 |
·形态学 | 第12页 |
·解剖学 | 第12-13页 |
·胚胎学 | 第13-14页 |
·孢粉学 | 第14页 |
·细胞学 | 第14-15页 |
·分子生物学 | 第15页 |
·植物化学 | 第15页 |
·遗传育种学 | 第15页 |
·保护生物学 | 第15-16页 |
·植物生态学和群落学 | 第16页 |
·中国园林植物观赏性状研究和观赏价值评价回顾 | 第16-18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展望 | 第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中国木莲属植物的观赏性状调查 | 第19-34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结果 | 第19-31页 |
·树形 | 第19-21页 |
·叶 | 第21-24页 |
·花 | 第24-29页 |
·果 | 第29-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观赏性状的类型和分布 | 第31-32页 |
·观赏性状与园林应用 | 第32-33页 |
·观赏性状与分类学 | 第33-34页 |
3 观赏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41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4页 |
·木莲属植物观赏价值划分系统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9页 |
·目标层(A) | 第35页 |
·准则层(B) | 第35页 |
·指标层(C) | 第35-38页 |
·指标评分标准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评价体系的意义 | 第39-40页 |
·评价指标的意义 | 第40-41页 |
4 中国木莲属植物观赏价值评价及其优先开发排序 | 第41-52页 |
·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页 |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 第41-43页 |
·各层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43页 |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43页 |
·准则层指数的计算 | 第43-44页 |
·观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44页 |
·观赏价值分级和优先开发排序的方法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50页 |
·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 第44-46页 |
·观赏价值 | 第46-49页 |
·优先开发排序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5 中国五种常见木莲属植物的花部变异研究 | 第52-9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85页 |
·花部数量变异 | 第53-64页 |
·花部形态变异 | 第64-71页 |
·花部大小变异 | 第71-85页 |
·讨论 | 第85-91页 |
·花部特征 | 第85-87页 |
·花部变异特点与选育 | 第87-88页 |
·花部变异与传粉 | 第88-89页 |
·花部性状演化 | 第89-91页 |
6 主要结论 | 第91-94页 |
·观赏性状 | 第91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91-92页 |
·观赏价值评价及优先开发排序 | 第92页 |
·花部变异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附录 1 植物照片 | 第106-120页 |
附录 2 花部变异照片 | 第120-12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论著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