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水质监测论文

上海市内陆地表水常规污染指标相关性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引言第12-13页
2 国内外常规水质指标间相关关系研究第13-28页
   ·地表水质指标间相互性研究的兴起第13-14页
   ·地表水常规监测指标第14-19页
     ·水温(Temperature)第14页
     ·pH值(pH value)第14页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第14-15页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第15页
     ·高锰酸钾指数(COD_(Mn))第15页
     ·五日生化需氧量(5 Days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BOD_5)第15-16页
     ·氨氮(Ammonia nitrogen简称NH_3-N)第16页
     ·总氮(Total nitrogen简称TN)第16-17页
     ·总磷(Total Phosphorus简称TP)第17页
     ·石油类(Oil)第17页
     ·挥发酚(Ar-OH)第17-19页
   ·水质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第19-28页
     ·BOD_5、COD_(Cr)和COD_(Mn)之间相关性第19-23页
       ·BOD_5和COD_(Cr)第20-22页
       ·COD_(Cr)和COD_(Mn)第22-23页
       ·COD_(Mn)和BOD_5第23页
     ·总氮与三氮第23-25页
     ·DO与COD_(Cr)、COD_(Mn)、BOD_5、NH_3-N、TN、TP第25-28页
3 研究区域地表水水质现状第28-55页
   ·研究区域主要河道概况第28-32页
     ·地域第28-29页
     ·水文第29页
     ·水资源第29页
     ·主要河道第29-32页
   ·水质标准及监测断面第32-35页
     ·水域功能和标准类别第32-33页
     ·分析方法及测定限值第33-34页
     ·上海市水环境监测站设置第34-35页
   ·数据来源及整理第35-36页
   ·黄浦江水质变化分析第36-44页
     ·指标均值分析第36-38页
     ·指标比值变化第38-39页
     ·水质沿程变化分析第39-40页
     ·上游来水的影响第40-44页
       ·化学需氧量第41-42页
       ·氨氮第42页
       ·总磷第42-44页
   ·苏州河水质变化分析第44-51页
     ·各指标变化分析第44-48页
     ·沿程变化分析第48-49页
       ·上游白鹤断面分析第48页
       ·沿程变化分析第48-49页
     ·指标比值的变化第49-50页
     ·原因分析第50-51页
   ·其他河道第51-54页
     ·淀浦河水质状况第51-52页
     ·蕴藻浜水质状况第52-54页
   ·主要河道横向比较第54-55页
4 各主要指标相关性分析第55-92页
   ·统计分析方法介绍第55-57页
     ·统计方法介绍第55页
     ·软件简介第55-57页
   ·黄浦江相关性分析第57-72页
     ·相关性系数计算第57-60页
     ·水质相关项分类分析第60-63页
     ·水质相关系数群分阶段划分第63-64页
     ·四个阶段相关系数比较第64-65页
     ·同一关系项不同阶段比较第65-69页
       ·拟合回归第65-67页
       ·回归方程比较第67-69页
     ·第四阶段相关性分析第69-72页
   ·苏州河相关性分析第72-88页
     ·相关系数计算第72-75页
     ·水质相关项分类分析第75-79页
     ·水质相关系数群阶段划分第79-80页
     ·四阶段相关系数比较第80页
     ·同一相关项四阶段比较分析第80-85页
     ·第四阶段相关性分析第85-88页
   ·其他河道相关性分析第88-89页
   ·相关性分析中的问题讨论第89-92页
5 相关性分析的应用第92-101页
   ·数据审核第92-98页
     ·审核监测数据第92-95页
       ·边界曲线第92-93页
       ·边界点选取第93-94页
       ·边界曲线整理第94页
       ·检验效果验证第94-95页
     ·编程第95-98页
   ·水质评价第98-99页
   ·对污染物指标进行快速预测第99-100页
   ·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第100-101页
6 结论与建议第101-106页
   ·结论第101-105页
     ·水质分析结论第101-102页
     ·相关性分析结论第102-103页
     ·聚类分析结论第103-104页
     ·回归分析结论第104-105页
   ·建议第105-106页
附表1第106-107页
附表2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多年湿沉降化学组成特征分析及成因探讨
下一篇:陶瓷表面装饰墨水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