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20页 |
| ·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 第24-34页 |
| ·混沌同步的定义 | 第24-27页 |
| ·不同类型混沌同步的概念 | 第24-26页 |
| ·混沌同步的数学定义 | 第26-27页 |
| ·混沌同步原理 | 第27-31页 |
| ·混沌的完全同步 | 第27-28页 |
| ·混沌的广义同步 | 第28-29页 |
| ·耦合同步 | 第29-31页 |
| ·Lyapunov指数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混沌系统的相位同步 | 第34-50页 |
| ·混沌信号的相位 | 第34-47页 |
| ·基于信号分析的混沌相位定义 | 第34-41页 |
| ·瞬时频率 | 第41-43页 |
| ·基于Poincare映射的混沌相位 | 第43-47页 |
| ·相位同步 | 第47-48页 |
| ·周期振子的同步 | 第47-48页 |
| ·混沌振子的同步 | 第48页 |
| ·混沌系统的相位动力学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参数激励R(o|¨)ssler振子的相位同步 | 第50-58页 |
| ·相位同步分析 | 第50-53页 |
| ·相位同步 | 第53-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线性耦合系统的相位同步 | 第58-68页 |
| ·1:1内共振相位同步 | 第58-62页 |
| ·1:2内共振的相位同步 | 第62-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非线性耦合振子的相位同步 | 第68-78页 |
| ·1:1内共振耦合系统的相位同步 | 第68-73页 |
| ·1:2内共振耦合系统的相位同步 | 第73-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具有主共振线性和非线性耦合振子的混沌相位同步 | 第78-92页 |
| ·1:1相位同步 | 第78-84页 |
| ·情形(A)ε_2=0.005 | 第78-81页 |
| ·情形(B)ε_2=0.02 | 第81-83页 |
| ·情形(C)ε_1=0.05 | 第83-84页 |
| ·近似1:1相位同步 | 第84-90页 |
| ·情形(A)ε_2=0.005 | 第84-86页 |
| ·情形(B)ε_2=0.02 | 第86-88页 |
| ·情形(C)ε_1=0.05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八章 具有内共振线性和非线性耦合振子的混沌相位同步 | 第92-104页 |
| ·1:2耦合系统的相位同步 | 第92-98页 |
| ·情形(A)ε_2=0.005 | 第92-94页 |
| ·情形(B)ε_2=0.02 | 第94-96页 |
| ·情形(C)ε_1=0.05 | 第96-98页 |
| ·近似1:2耦合系统的相位同步 | 第98-103页 |
| ·情形(A)ε_2=0.005 | 第98-100页 |
| ·情形(B)ε_2=0.02 | 第100-101页 |
| ·情形(C)ε_1=0.05 | 第101-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4-105页 |
| ·后继工作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