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与借鉴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的研究 | 第13-15页 |
| ·国外的研究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比较 | 第17-28页 |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 第17-22页 |
| ·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 | 第17-18页 |
| ·建立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 第18-20页 |
| ·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第20-21页 |
| ·统一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21-22页 |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 第22-25页 |
| ·建立阶段(1985年—1995年) | 第22-23页 |
| ·积极发展阶段(1996年—1998年) | 第23-24页 |
| ·大力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 第24-25页 |
| ·比较与分析 | 第25-28页 |
| ·相同点 | 第25-26页 |
| ·不同点 | 第26-28页 |
| 第3章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要素的比较 | 第28-52页 |
|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比较 | 第28-35页 |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 第28-31页 |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 第31-33页 |
| ·比较与分析 | 第33-35页 |
|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比较 | 第35-42页 |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 第35-38页 |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 第38-40页 |
| ·比较与分析 | 第40-42页 |
|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 | 第42-46页 |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 第42-45页 |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 第45-46页 |
| ·比较与分析 | 第46页 |
|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机制比较 | 第46-52页 |
| ·德国产学合作机制 | 第47-49页 |
| ·我国产学合作机制 | 第49-50页 |
| ·比较与分析 | 第50-52页 |
| 第4章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应考虑的因素 | 第52-57页 |
| ·我国的文化特征及其对高职发展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我国的文化特征 | 第52-53页 |
| ·我国文化对高职发展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对高职发展的影响 | 第54-57页 |
| ·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 | 第54-55页 |
| ·区域经济对高职发展的影响 | 第55-57页 |
| 第5章 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对策 | 第57-67页 |
| ·加强高职师资建设 | 第57-59页 |
| ·对原有师资进行优化组合 | 第57页 |
| ·加大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和开发的力度 | 第57-58页 |
| ·做好人才的引进和流动工作 | 第58-59页 |
| ·规范高职专业设置 | 第59-62页 |
| ·合理调整区域专业结构,冷热专业均衡发展 | 第59-60页 |
| ·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契约化管理 | 第60页 |
| ·编制部、省、院三级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 | 第60-61页 |
| ·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成立行业顾问委员会 | 第61页 |
| ·开展专业设置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督导机制 | 第61-62页 |
| ·改革高职课程模式 | 第62-64页 |
|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 | 第62页 |
| ·以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度来组织课程内容 | 第62-63页 |
| ·采取平面和立体结构相结合策略进行课程编排 | 第63页 |
| ·运用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实施方式改革 | 第63-64页 |
| ·完善产学合作机制 | 第64-67页 |
| ·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产学合作 | 第64页 |
| ·企业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 | 第64-65页 |
| ·高职院校主动构架产学合作体系 | 第65-67页 |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