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禄伯的《老子》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一、绪论 | 第8-16页 |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8-9页 |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10-12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四) 韩禄伯及其主要学术成果介绍 | 第12-16页 |
| 1. 韩禄伯个人简介 | 第12-13页 |
| 2. 学术研究 | 第13-16页 |
| 二、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 (一) 老子思想的超越意蕴 | 第16页 |
| (二) 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的多元化 | 第16-21页 |
| 1. 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生的《老子》研究 | 第17-18页 |
| 2. 立足于《老子》本身的研究 | 第18页 |
| 3. 对简帛《老子》的翻译和研究 | 第18-19页 |
| 4. 对中国老学的研究 | 第19页 |
| 5. 其他 | 第19-21页 |
| 三、韩禄伯老学研究成就及思想解析 | 第21-36页 |
| (一) 韩禄伯的简帛《老子》研究 | 第21-26页 |
| 1. 韩禄伯对郭店楚简《老子》的研究 | 第21-25页 |
| 2. 韩禄伯对马王堆帛书《老子》的研究 | 第25-26页 |
| (二) 韩禄伯的老学思想 | 第26-36页 |
| 1. 对“道”的认识 | 第26-30页 |
| 2. 对“归于道”的感悟 | 第30-33页 |
| 3. 道家永生观的探讨 | 第33-36页 |
| 四、韩禄伯老学研究的评价 | 第36-41页 |
| (一) 韩禄伯老学思想特点 | 第36-37页 |
| 1. 中西兼容 | 第36-37页 |
| 2. 以佛解老 | 第37页 |
| (二) 中西老学差异下的韩禄伯老学研究 | 第37-41页 |
| 1. 中西差异下的韩禄伯解《老》 | 第38-39页 |
| 2. 中西差异下的中国老学特点 | 第39-41页 |
| 五、韩禄伯的老学研究与中国老学研究的比较 | 第41-45页 |
| (一) 文献学研究的方法 | 第41-42页 |
| (二) 以譬喻解《老》的新视角 | 第42-43页 |
| (三) 中西兼容的复杂性 | 第43页 |
| (四) 参考资料的特殊性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