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稀土分离提取方法 | 第8-10页 |
| ·物理化学方法 | 第9页 |
| ·微生物提取法 | 第9页 |
| ·生物吸附法 | 第9-10页 |
| ·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 第10-18页 |
| ·生物吸附技术 | 第10页 |
| ·生物吸附剂种类 | 第10-12页 |
| ·微生物吸附剂金属离子的机理 | 第12-14页 |
| ·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重金属生物吸附平衡模型 | 第16-17页 |
| ·金属离子生物吸附的动力学方程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吸附稀土离子的白腐菌菌株的筛选 | 第18-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 ·筛选样品来源 | 第18-19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试验试剂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菌种活化 | 第20页 |
| ·菌丝球培养 | 第20页 |
| ·稀土离子镧和铈的吸附试验 | 第20-21页 |
| ·原理 | 第20页 |
| ·菌体含水率的测定 | 第20页 |
| ·溶液配制 | 第20-21页 |
| ·La3+、Ce3+标准曲线绘制 | 第21页 |
| ·吸附方法 | 第21页 |
| ·结果 | 第21-23页 |
| ·稀土离子对黄孢原毛平革菌210 生长的影响 | 第23-26页 |
| ·稀土镧离子作用下菌丝球变化 | 第24页 |
| ·不同稀土浓度下菌生物量的变化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210 吸附镧离子的试验研究 | 第26-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6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26页 |
| ·菌丝球的培养 | 第26-27页 |
| ·混合稀土离子的测定 | 第27页 |
| ·吸附前后菌体电镜扫描 | 第27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210 对镧离子的吸附试验 | 第27-28页 |
| ·吸附方法 | 第27页 |
| ·吸附条件对黄孢原毛平革菌210 吸附镧离子的影响试验 | 第27-28页 |
| ·解吸实验 | 第28-29页 |
| ·正交实验 | 第29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210 吸附稀土离子的动力学 | 第29-30页 |
| ·吸附稀土的动力学规律 | 第29-30页 |
| ·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4页 |
| ·吸附条件对黄孢原毛平革菌210 吸附镧离子的影响 | 第30-37页 |
| ·pH 对吸附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稀土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菌体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2页 |
|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转速对吸附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菌龄对吸附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预处理对吸附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正交试验 | 第37-38页 |
| ·解吸试验 | 第38页 |
| ·选择性吸附试验 | 第38-40页 |
| ·单一稀土条件下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稀土离子的吸附能力 | 第38-39页 |
| ·混合稀土条件下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稀土离子的吸附能力 | 第39-40页 |
| ·菌丝球吸附前后电镜照片 | 第40-41页 |
| ·黄孢原毛平革菌210 吸附稀土离子的动力学 | 第41-44页 |
| ·吸附过程对经典等温模型的拟合 | 第41-42页 |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ABSTRACT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