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自杀现象--生命教育的视角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识读自杀 | 第11-16页 |
(一) 自杀概念的厘定 | 第11-13页 |
1. 文化人类学定义 | 第11-12页 |
2. 心理学定义 | 第12页 |
3. 社会学定义 | 第12-13页 |
(二) 自杀的类型 | 第13-16页 |
1. 情绪型自杀 | 第13-14页 |
2. 理智型自杀 | 第14页 |
3. 解脱型自杀 | 第14-15页 |
4. 内向型自杀 | 第15页 |
5. 资优型自杀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自杀的现状 | 第16-22页 |
(一) 大学生自杀现状 | 第16-19页 |
1. 大学生自杀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2. 对近几年来高校学生自杀数据的一些记录和统计 | 第17-19页 |
(二) 大学生自杀的危害及影响 | 第19-22页 |
1. 对社会学校带来的损失 | 第19页 |
2. 对家庭亲人和朋友造成的伤痛 | 第19-20页 |
3. 对个人生命的一种否认和蔑视 | 第20-22页 |
三、大学生自杀归因分析 | 第22-32页 |
(一) 从个人内因来讲 | 第23-27页 |
1. 心理因素 | 第23-24页 |
2. 生理因素 | 第24-25页 |
3. 感情因素 | 第25-26页 |
4. 性格因素 | 第26-27页 |
(二) 从综合外因来讲 | 第27-32页 |
1. 社会因素 | 第27-28页 |
2. 学校因素 | 第28-31页 |
3. 家庭因素 | 第31-32页 |
四、生命教育视角下对大学生自杀的思考 | 第32-52页 |
(一) 生命教育的涵义 | 第32-33页 |
(二) 基于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杀预防的构建 | 第33-52页 |
1. 融入生命教育,丰富学校教育内容 | 第33-41页 |
2. 开展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 第41-46页 |
3. 形成多方合力,营造生命化的教育 | 第46-47页 |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积极的自杀预防 | 第47-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