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5页 |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5-18页 |
·作物的光合作用特性 | 第15-16页 |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干旱胁迫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干旱胁迫对作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18-21页 |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及其参数 | 第18-19页 |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应用 | 第19-21页 |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大豆光合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测定指标 | 第23-24页 |
·形态指标 | 第23-24页 |
·干物质积累及考种 | 第24页 |
·光合指标 | 第24页 |
·叶绿素荧光指标 | 第24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24页 |
·土壤含水量 | 第24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25-35页 |
·开花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25-28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 | 第25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蒸腾速率(Tr)的变化 | 第25-26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气孔导度(Gs)的变化 | 第26-27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胞间C02浓度(Ci)的变化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结荚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28-31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 | 第28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蒸腾速率(Tr)的变化 | 第28-29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气孔导度(Gs)的变化 | 第29-30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胞间C02浓度(Ci)的变化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页 |
·鼓粒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31-35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 | 第31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蒸腾速率(Tr)的变化 | 第31-33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气孔导度(Gs)的变化 | 第33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胞间CO_2浓度(Ci)的变化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5-49页 |
·开花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5-39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叶片Fv/F_0的变化 | 第35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叶片Fv/Fm 的变化 | 第35-36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叶片Yield 的变化 | 第36-37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叶片ETR 的变化 | 第37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叶片NPQ 的变化 | 第37-38页 |
·开花期干旱大豆叶片qP 的变化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结荚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9-43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叶片Fv/F_0的变化 | 第39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叶片Fv/Fm 的变化 | 第39-40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叶片Yield 的变化 | 第40-41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叶片ETR 的变化 | 第41-42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叶片NPQ 的变化 | 第42-43页 |
·结荚期干旱大豆叶片qP 的变化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鼓粒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3-49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叶片Fv/F_0的变化 | 第43-44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叶片Fv/Fm 的变化 | 第44-46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叶片Yield 的变化 | 第46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叶片ETR 的变化 | 第46-47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叶片NPQ 的变化 | 第47页 |
·鼓粒期干旱大豆叶片qP 的变化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 第49-58页 |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50-53页 |
·株高 | 第50-51页 |
·主茎节数 | 第51-52页 |
·地上生物量 | 第52-53页 |
·根重 | 第53页 |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产量指标的影响 | 第53-54页 |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8-6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8-59页 |
·三个生育期大豆光合参数的比较 | 第58页 |
·三个生育期大豆荧光参数的比较 | 第58-59页 |
·叶绿素和产量指标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批阅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