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课题的由来及意义 | 第10页 |
·酸雨的定义 | 第10-11页 |
·酸雨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国外酸雨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国内酸雨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大气颗粒物与酸性降水关系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大气颗粒物对降水化学组分的研究 | 第18-19页 |
·大气颗粒物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 | 第19-22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资料 | 第22页 |
·降水资料 | 第22页 |
·TSP和PM_(10)资料 | 第22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降水样品 | 第22-24页 |
·颗粒物样品 | 第24-26页 |
·数理统计软件 | 第26-27页 |
第3章 南昌市大气降水监测及评价 | 第27-32页 |
·引言 | 第27页 |
·南昌市降水污染评价 | 第27-32页 |
·南昌市降水监测 | 第27页 |
·降水污染现状 | 第27-29页 |
·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 第29-31页 |
·降水中化学组分 | 第31-32页 |
第4章 南昌市TSP与PM_(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 第32-44页 |
·研究意义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质量控制 | 第33页 |
·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 | 第33页 |
·样品称量的质控措施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污染状况分析 | 第33-35页 |
·TSP和PM_(10)的时间变化规律 | 第35-39页 |
·TSP和PM_(10)的空间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TSP和PM_(10)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TSP与PM_(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组成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研究 | 第44-57页 |
·研究意义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TSP和PM_(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组成特征 | 第45-52页 |
·南昌市TSP和PM_(10)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大气颗粒物TSP和PM_(10)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及颗粒物中水溶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作用研究 | 第57-61页 |
·研究意义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同一降水过程不同阶段雨水的电导率及化学组分浓度变化 | 第57-59页 |
·降水发生前后及降水过程中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变化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7章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TSP和PM_(10))酸度及对降水酸度的缓冲能力研究 | 第61-66页 |
·研究意义 | 第61页 |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6-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7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7-68页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