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部分 拟黑多刺蚁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mAchR)的克隆与表达 | 第12-9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31页 |
·拟黑多刺蚁概述 | 第12-15页 |
·拟黑多刺蚁简介 | 第12页 |
·拟黑多刺蚁的品级与社会分工 | 第12-13页 |
·拟黑多刺蚁的营养成分及应用研究 | 第13页 |
·拟黑多刺蚁的脑部结构 | 第13-15页 |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概述 | 第15-23页 |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子结构 | 第16-17页 |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型及各亚型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表达与功能 | 第18-20页 |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20-21页 |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昆虫中的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cDNA序列分析及蛋白功能预测中的应用 | 第23-29页 |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 第23-24页 |
·核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25页 |
·蛋白质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拟黑多刺蚁mAchR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 第31-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44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第32页 |
·常用溶液配方 | 第32-33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总RNA质量鉴定与第一链cDNA合成 | 第34-35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5页 |
·拟黑多刺蚁mAchR全长cDNA序列的扩增 | 第35-44页 |
·序列拼接 | 第44页 |
·开放阅读框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拟黑多刺蚁mAchR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扩增 | 第45-47页 |
·拟黑多刺蚁mAchR 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分析 | 第47页 |
·拟黑多刺蚁mAchR 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验证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3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RACE技术 | 第50-51页 |
·全长cDNA序列的判定 | 第51-53页 |
第3章 拟黑多刺蚁mAchR蛋白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70页 |
·方法 | 第53-56页 |
·蛋白质基本性质分析 | 第53-54页 |
·蛋白质功能预测 | 第54-55页 |
·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 第55页 |
·蛋白质三级结构分析 | 第55页 |
·蛋白质序列之间的多重比对及分子进化分析 | 第55页 |
·昆虫mAchR蛋白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8页 |
·拟黑多刺蚁mAchR蛋白序列基本性质分析 | 第56-58页 |
·蛋白质功能预测 | 第58-60页 |
·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 第60-62页 |
·蛋白质三级结构分析 | 第62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2-65页 |
·昆虫mAchR蛋白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65-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第4章 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拟黑多刺蚁mAchR基因mRNA水平表达 | 第70-8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4页 |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2页 |
·引物有效性检测 | 第74-75页 |
·拟黑多刺蚁各个发育阶段PvmAchR mRNA的相对表达 | 第75-79页 |
·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脑部PvmAchR mRNA的相对表达 | 第79-82页 |
·讨论 | 第82-85页 |
第5章 拟黑多刺蚁脑部PvmAchR mRNA的定位研究 | 第85-9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6-88页 |
·实验材料 | 第86页 |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原位杂交探针 | 第86页 |
·常用溶液配方 | 第86-87页 |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 | 第87-88页 |
·实验结果 | 第88-90页 |
·PvmAchR mRNA在工蚁脑部的表达 | 第88页 |
·PvmAchR mRNA在蚁后脑部的表达 | 第88-89页 |
·PvmAchR mRNA在雄蚁脑部的表达 | 第89-90页 |
·图像分析及统计结果 | 第9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90-93页 |
第二部分 拟黑多刺蚁抑瘤基因(QM)的克隆与表达 | 第93-143页 |
第6章 QM基因综述 | 第93-97页 |
·QM基因结构及QM蛋白的理化性质 | 第93-94页 |
·QM基因的表达分布 | 第94页 |
·QM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第94-95页 |
·QM基因在昆虫中的研究概况 | 第95-9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96-97页 |
·研究内容 | 第96页 |
·技术路线 | 第96-97页 |
第7章 拟黑多刺蚁QM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97-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4页 |
·实验材料 | 第97页 |
·拟黑多刺蚁QM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扩增 | 第97-104页 |
·序列特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104页 |
·实验结果 | 第104-115页 |
·拟黑多刺蚁QM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扩增 | 第104-105页 |
·拟黑多刺蚁QM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分析 | 第105-107页 |
·拟黑多刺蚁QM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验证 | 第107页 |
·拟黑多刺蚁Q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7-11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15-117页 |
第8章 拟黑多刺蚁QM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7-1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4页 |
·材料 | 第117-119页 |
·方法 | 第119-124页 |
·实验结果 | 第124-128页 |
·PvQM基因ORF的扩增及双酶切鉴定 | 第124-125页 |
·质粒pGEX-5X-1的提取与双酶切鉴定 | 第125页 |
·重组质粒pGEX-5X-1/QM的PCR鉴定和双酶切鉴定 | 第125-126页 |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和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 | 第126-12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28-130页 |
第9章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拟黑多刺蚁QM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 | 第130-1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131页 |
·实验方法 | 第131-133页 |
·实验结果 | 第133-141页 |
·引物专一性检测 | 第133-134页 |
·拟黑多刺蚁各个发育阶段PvQM mRNA的相对表达 | 第134-139页 |
·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脑部PvQM mRNA的相对表达 | 第139-14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41-143页 |
总结 | 第143-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7页 |
附录 | 第167-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