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关中地区用水制度历史地理基础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关中地区地理特征 | 第16-19页 |
一、地理特征 | 第16-17页 |
二、水资源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水利状况和管理机构 | 第19-23页 |
一、水利修建 | 第19-21页 |
二、管理机构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用水管理及其特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用水制度的初步形成 | 第25-44页 |
第一节 泾渠渠系的完善及其水利管理官僚机构的完备 | 第25-32页 |
一、三白渠水系 | 第25-28页 |
二、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 | 第28-32页 |
第二节 以《水部式》为中心的泾渠用水制度 | 第32-34页 |
一、《水部式》 | 第32-33页 |
二、申贴制的初现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唐代用水制度 | 第34-39页 |
一、用水顺序 | 第34-38页 |
二、水量分配制度 | 第38-39页 |
三、节水制度 | 第39页 |
第四节 从水事纠纷看唐代用水制度的绩效 | 第39-44页 |
一、废碾事件 | 第39-42页 |
二、水利诉讼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宋元时期关中地区用水制度的完善 | 第44-59页 |
第一节 泾渠渠系修建及其管水利理机构变化 | 第44-49页 |
一、泾渠渠系的修复 | 第44-47页 |
二、泾渠地方管理机构兴起 | 第47-49页 |
第二节 《长安志图·用水则例》为中心的泾渠管理制度 | 第49-51页 |
一、《长安志图》 | 第49-51页 |
二、《长安志图·用水则列》中用水管理模式 | 第51页 |
第三节 宋代用水制度变化 | 第51-57页 |
一、用水顺序 | 第51-53页 |
二、分水制度 | 第53-55页 |
三、量水制度 | 第55-56页 |
四、节水制度 | 第56-57页 |
第四节 与唐代用水制度的比较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用水制度的改革 | 第59-84页 |
第一节 泾渠渠系修建与水利机构变化 | 第59-66页 |
一、重新修复泾渠渠系 | 第59-63页 |
二、水利管理机构 | 第63-66页 |
第二节 明清用水管理模式—以水册制为中心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明清用水制度改革 | 第68-77页 |
一、用水顺序 | 第68-74页 |
二、分水、量水制度 | 第74-77页 |
第四节 从水利纠纷看明清水利的管理 | 第77-84页 |
一、水事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77-79页 |
二、用水纠纷 | 第79-81页 |
三、解决机制 | 第81-84页 |
总结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