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机制化建设 | 第11-20页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机制化建设的轨迹 | 第11-14页 |
1.酝酿与初步建构时期 | 第11-12页 |
2.正式建立与稳步发展时期 | 第12-13页 |
3.全面深入与完善时期 | 第13-14页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机制化建设的内容 | 第14-20页 |
1.经贸领域的机制安排 | 第14-16页 |
2.政治领域的机制安排 | 第16-17页 |
3.安全领域的机制安排 | 第17-19页 |
4.民间和人文领域的机制安排 | 第19-20页 |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机制化建设的意义及动因 | 第20-29页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机制化建设的成效 | 第20-23页 |
1.改变了中俄两国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 第21页 |
2.对双方权利行使的范围作了原则规定,提供了权利争议的解决方式 | 第21-22页 |
3.增强了互信度 | 第22-23页 |
4.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规范和有序,沿着预期目标发展 | 第23页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机制化建设的动因分析 | 第23-29页 |
1.相互利益的需求 | 第24-25页 |
2.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 第25-26页 |
3.两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 | 第26-27页 |
4.中俄历史反思的结果 | 第27-29页 |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机制化建设的局限性与对策思考 | 第29-38页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机制化建设中的局限性 | 第29-32页 |
1.中俄关系运行机制的结构比较松散 | 第29-30页 |
2.相关机制的建立、运行和效果参差不齐 | 第30页 |
3.中俄对双边机制作用的认识不同 | 第30-31页 |
4.双方重视程度不对称 | 第31-32页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机制化建设中的消极因素 | 第32-35页 |
1.国家利益的多元性与变化性 | 第32页 |
2.美国因素对中俄关系机制化建设的影响 | 第32-33页 |
3.中国威胁论对中俄关系机制化建设的影响 | 第33-34页 |
4.机制理论本身的不完善 | 第34-35页 |
(三) 进一步完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机制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 第35-38页 |
1.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国政治领域机制的协调、带头与整合作用 | 第35页 |
2.切实提高两国之间各种合作机制的效率 | 第35-36页 |
3.加快推进中俄经贸领域机制化建设的实质步伐 | 第36页 |
4.加强交流,巩固并夯实中俄关系机制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 第36-37页 |
5.从战略高度着眼,妥善处理分歧 | 第37页 |
6.进一步加强机制理论研究给机制化建设提供充分地理论依据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