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概述 | 第10-18页 |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 | 第12-14页 |
(一) 诉讼混合性 | 第12-13页 |
(二) 范围特定性 | 第13页 |
(三) 程序依附性 | 第13-14页 |
(四) 相对独立性 | 第14页 |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价值 | 第14-15页 |
(一) 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经济利益 | 第15页 |
(二) 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 第15页 |
(三) 有利于正确处理案件 | 第15页 |
(四) 有利于保障实体法基本目的的实现 | 第15页 |
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 第15-18页 |
(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诉讼过程中具有经济合理性 | 第16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诉讼效果上具有合目的性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国外立法模式 | 第18-25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 | 第18-19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 | 第19-22页 |
三、日本的立法模式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一、现行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 第25-27页 |
(一) 关于诉讼时效的法律冲突 | 第25-26页 |
(二) 关于诉讼费用的法律适用不一致 | 第26页 |
(三) 解决损害赔偿问题的方式不同 | 第26-27页 |
二、案件受理范围存在局限性 | 第27-28页 |
(一) 关于案件管辖的法律冲突 | 第27页 |
(二) 未明确界定采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 | 第27-28页 |
三、案件审理方面存在局限性 | 第28-29页 |
(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判组织的不统一 | 第28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理顺序可能造成的不公正 | 第28-29页 |
四、请求赔偿范围方面存在局限性 | 第29-31页 |
(一) 损害赔偿机制不完善 | 第29-30页 |
(二) 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 | 第30-31页 |
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效益存在局限性 | 第31页 |
(一) 未考虑当事人的选择权 | 第31页 |
(二) 未达到减轻讼累的立法目的 | 第31页 |
六、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目的未得到有效的执行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完善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33-41页 |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正确定位 | 第33-34页 |
二、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 第34-35页 |
(一) 打破先刑后民程序限制,灵活调整审理顺序 | 第34页 |
(二) 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建立刑事和解等各项制度 | 第34-35页 |
三、立法冲突问题的解决 | 第35-38页 |
(一) 合理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提高程序效益 | 第35-36页 |
(二) 确立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的双重机制,统一立法中的冲突 | 第36-38页 |
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8-41页 |
(一) 保障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合理性 | 第38-39页 |
(二) 借鉴国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经验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