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创业投资产业概述 | 第12-18页 |
·创业投资产业 | 第12-13页 |
·创业投资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第13-14页 |
·国际创业投资产业的发展 | 第14-17页 |
·我国创业投资产业的发展 | 第17-18页 |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 | 第19-22页 |
·国内的研究进展情况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23-27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的篇章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国创业投资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第27-50页 |
·我国创业企业现状的现状 | 第27-38页 |
·创业企业所处的产业领域分析 | 第27页 |
·创业企业的启动资金的主要来源调查 | 第27-29页 |
·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增资本来源渠道分析 | 第29-30页 |
·创业企业的股东构成 | 第30页 |
·创业企业自我评价分析 | 第30-31页 |
·创业企业的创投政策信息来源分析 | 第31-33页 |
·创业企业接触创业投资途径分析 | 第33-34页 |
·创业企业与创投机构的关联分析 | 第34-35页 |
·创业企业与创投机构联系的目的分析 | 第35-36页 |
·创业企业对获得创投资金支持的自我评价 | 第36-38页 |
·我国创投机构的现状 | 第38-47页 |
·创投机构的主要投资领域 | 第38-39页 |
·创投机构发展态势分析 | 第39-40页 |
·创投资金主要用途 | 第40-42页 |
·创投机构获得创业企业信息的渠道分析 | 第42-43页 |
·创投机构选择创业企业时标准 | 第43-44页 |
·政府机构对有财政资金参与的创投机构的影响 | 第44-45页 |
·创投机构投资区域分析 | 第45页 |
·创投机构与创投机构的投资管理功能 | 第45-47页 |
·创投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47-50页 |
·创业投资对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 | 第47页 |
·创投资金对创业企业的管理的积极影响 | 第47-48页 |
·创业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分析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我国创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78页 |
·创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63页 |
·创业企业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 第50-51页 |
·创业企业对创业投资的认知程度分析 | 第51-55页 |
·创业企业不与创业投资机构联系的原因分析 | 第55页 |
·创业企业向创投机构提供的信息可靠度分析 | 第55-57页 |
·创业企业对政府促进创投事业发展的政策了解程度分析 | 第57-58页 |
·创业企业融资难度分析 | 第58-63页 |
·创投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70页 |
·创投机构人才问题分析 | 第63-65页 |
·创投机构对从业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分析 | 第65-67页 |
·创投机构投资选择合格的创业企业问题分析 | 第67页 |
·创投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低下问题分析 | 第67-68页 |
·创投机构投资分散问题分析 | 第68-69页 |
·创投机构投资目的问题分析 | 第69-70页 |
·创业企业与创投企业的协调问题 | 第70-78页 |
·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互相之间缺乏信任 | 第70-73页 |
·创业企业对创投机构提供增值服务认同问题分析 | 第73-75页 |
·创投机构与创业企业在对项目前景估计上的差异问题及影响 | 第75-77页 |
·创投机构与创业企业对创业团队重要性的评估差异问题分析 | 第77-78页 |
第四章 我国创投产业发展环境的薄弱点分析 | 第78-92页 |
·创投产业对政府政策的感知分析 | 第78-79页 |
·现行创投政策的改进方向分析 | 第79-84页 |
·关于现行的财税政策 | 第80-81页 |
·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 第81-82页 |
·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需要强化 | 第82-84页 |
·社会文化对创投产业的推动作用分析 | 第84-85页 |
·创投中介体系的状态分析 | 第85-92页 |
·中介体系不健全 | 第85-86页 |
·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 | 第86-88页 |
·中介体系的社会化程度 | 第88-89页 |
·政府和社会对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监管 | 第89-91页 |
·创投资金的退出渠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创业投资产业中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 | 第92-119页 |
·非对称信息结构下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93-97页 |
·信息、契约与效率 | 第93-96页 |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 第96-97页 |
·传统理论与对传统理论对风险企业分析的局限性 | 第97-102页 |
·企业制度的探索 | 第98页 |
·Holmstrom-Milgrom 模型 | 第98-99页 |
·面向风险企业的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代理人扭曲问题 | 第99-102页 |
·创业投资委托代理模型 | 第102-111页 |
·模型的基本框架 | 第103-108页 |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情况 | 第108-109页 |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情况 | 第109-110页 |
·风险投资管理建议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创业投资产业中的公共政策分析 | 第111-119页 |
·创业投资产业中的公共政策 | 第111-113页 |
·创业投资产业中的公共政策作用与社会福利 | 第113-119页 |
第六章 财政资金在我国创投产业中的作用分析 | 第119-122页 |
·财政资金的理想作用目标分析 | 第119-120页 |
·财政资金对创投产业的实际引导作用分析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非财政资金进入我国创投产业的状态分析 | 第122-140页 |
·非财政资金的来源和规模分析 | 第122-129页 |
·创投资金来源中的非财政资金比重 | 第122-124页 |
·非财政资金的来源渠道分析 | 第124-129页 |
·非财政资金对投资领域方向的影响 | 第129-135页 |
·非财政资金对创业投资的产业领域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非财政资金的直接投资倾向 | 第130-131页 |
·非财政资金的投资阶段倾向 | 第131-133页 |
·有非财政资金的投资期限倾向 | 第133-134页 |
·非财政资金的趋利性 | 第134-135页 |
·由非财政资金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效应 | 第135页 |
·非财政资金对投资工具选择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非财政资金对投资决策效率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非财政资金进入创投产业的障碍分析 | 第138-140页 |
第八章 财政资金进入创投产业的模式比较 | 第140-154页 |
·深圳模式及其特点 | 第140-143页 |
·国有资本对民间和外资的吸引作用 | 第140-141页 |
·国有创投机构决策的行政干涉问题 | 第141页 |
·国有创投机构的投资模式转变 | 第141-142页 |
·国有创投公司的国际化、区域化、专业化趋势 | 第142-143页 |
·风险控制机制与资本运作 | 第143页 |
·上海模式及其特点 | 第143-146页 |
·政府主导型的创业投资模式 | 第143-144页 |
·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运作模式 | 第144-146页 |
·天津模式及其特点 | 第146-150页 |
·天津模式的特点 | 第146-147页 |
·天津市创业投资促进系统 | 第147-150页 |
·我国政府出资型风险投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 第150-154页 |
·我国政府出资型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特点 | 第150-151页 |
·财政资金运用模式发展趋势 | 第151-15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4-156页 |
·我国创投产业发展现状 | 第154-155页 |
·我国创业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5页 |
·创业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155-156页 |
·创业投资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的作用 | 第156页 |
·财政资金在我国创投产业中的作用分析 | 第156页 |
·非财政资金在我国创投产业发展中的现状 | 第15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56-158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方向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
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