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本草考证 | 第14-16页 |
·基源考证 | 第14页 |
·异名处理 | 第14-15页 |
·性味与归经 | 第15页 |
·功能与主治 | 第15-16页 |
·用法用量 | 第16页 |
·宜忌配伍 | 第16页 |
·现代研究 | 第16-20页 |
·化学组分 | 第16-18页 |
·药理活性研究 | 第18-20页 |
·止咳-抗炎化学组分研究 | 第20-26页 |
·岩白菜素的研究 | 第20-22页 |
·山奈酚和槲皮素的研究 | 第22-26页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课题来源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矮地茶种质资源调查与整理 | 第27-32页 |
·矮地茶资源调查 | 第27-28页 |
·查阅种质资源相关文献与标本 | 第27页 |
·组织调查 | 第27-28页 |
·矮地茶种质资源整理 | 第28-32页 |
·矮地茶分布情况 | 第28-29页 |
·矮地茶划分种质标准 | 第29-32页 |
第3章 分类地位确定和解剖学研究 | 第32-45页 |
·分类地位确定 | 第32-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植物形态 | 第32-34页 |
·分类确定 | 第34-35页 |
·解剖学研究 | 第35-4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结果 | 第35-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第4章 药材性状与粉末鉴定 | 第45-50页 |
·性状鉴定 | 第45-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实验结果 | 第45-46页 |
·粉末鉴定 | 第46-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TLC法定性分析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 | 第50-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实验药材 | 第50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试药与试剂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1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考察 | 第51-53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 第53页 |
·薄层层析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定位 | 第54-56页 |
·定性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第6章 IR法分析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 | 第58-66页 |
·材料 | 第58页 |
·实验药材 | 第58页 |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8页 |
·制样 | 第58-59页 |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讨论 | 第62-66页 |
第7章 HPLC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 | 第66-96页 |
·矮地茶中岩白菜素的含量测定 | 第66-79页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色谱条件 | 第66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6-69页 |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69-73页 |
·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中岩白菜素含量测定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79页 |
·矮地茶中山奈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第79-96页 |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色谱条件 | 第79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79-82页 |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82-88页 |
·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中山奈酚、槲皮素含量测定 | 第88-91页 |
·讨论 | 第91-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0-111页 |
一、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10页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