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全球尺度研究 | 第13页 |
·国家尺度研究 | 第13-14页 |
·区域尺度研究 | 第14页 |
·特殊尺度研究 | 第14-15页 |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改进 | 第15-16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资源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16-17页 |
·城市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17页 |
·城市经济、社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17-18页 |
·城市形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18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第18-19页 |
3 生态足迹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相关模型简介 | 第19-25页 |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相关模型 | 第19-22页 |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意义 | 第19-20页 |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20-22页 |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22-25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指数 | 第22-23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与万元GDP能源足迹 | 第23页 |
·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协调系数 | 第23-24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 | 第24页 |
·ARIMA预测模型 | 第24-25页 |
4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 | 第25-29页 |
·成都市的基本概况 | 第25-27页 |
·自然概况 | 第25-2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研究方案 | 第27-29页 |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5 成都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 第29-39页 |
·成都市历年生态足迹需求计算 | 第29-31页 |
·生物资源账户部分 | 第29-30页 |
·能源账户部分 | 第30页 |
·生态足迹的均衡化 | 第30-31页 |
·成都市历年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供给)计算 | 第31-32页 |
·产量因子的确定 | 第31-32页 |
·1987-2006年的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2页 |
·历年成都市城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36页 |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 | 第32-34页 |
·各类土地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承载力比例变化分析 | 第34-36页 |
·生态足迹预测模型的确定 | 第36-39页 |
·ARIMA模型的构建 | 第36-38页 |
·模型检验与预测 | 第38-39页 |
6 成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39-46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39-40页 |
·历年成都市城市发展可持续性评价 | 第40-43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值与资源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分析 | 第41-42页 |
·历年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 | 第42-43页 |
·历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 | 第43页 |
·成都市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 第43-46页 |
·历年城市生态足迹对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历年城市经济发展对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历年城市社会、人口规模对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 第45页 |
·发展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7 成都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第46-54页 |
·开发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46-49页 |
·适度开发整理后备土地资源,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第47-48页 |
·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第48-49页 |
·优化产业结构,走技术带动产业发展路子 | 第49-51页 |
·优化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 第50页 |
·加强科学技术投入,实现产业向集约型转变 | 第50-51页 |
·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 第51页 |
·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投资 | 第51-52页 |
·继续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 第52-53页 |
·加快城市化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 第53-54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主要结论及讨论 | 第54-56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