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不同温度型小麦的抗锈性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6页
   ·冷型小麦的研究意义及进展第11-18页
     ·冠层温度的研究及应用第11-12页
     ·小麦温度分异现象及冷型小麦的概念第12页
     ·冷型小麦的生物学特征第12-15页
     ·冷型小麦的抗逆性研究第15-16页
     ·冷型小麦对干旱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第16页
     ·冷型小麦与潜在库容研究第16-17页
     ·冷型小麦遗传特性研究第17页
     ·冷型小麦器官解剖结构研究第17-18页
   ·植物的抗病性第18-19页
     ·植物的抗病机制第18-19页
     ·抗病性的类型第19页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第19-25页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与流行第19-20页
     ·小麦对条锈菌的抗病性研究第20-22页
     ·抗病性相关的生理机理研究第22-24页
     ·叶面微生物与病害的关系第24-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苗期不同温度型小麦抗条锈性及其生理特性分析第26-35页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供试材料第26页
     ·供试菌种及其繁殖第26页
     ·试剂及仪器第26页
     ·育苗和接种方法第26页
     ·抗锈性指标测定方法第26-27页
     ·生理特性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7-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不同温度型小麦的抗锈性测定结果第29页
     ·条锈菌侵染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条锈菌侵染对不同温度型小麦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第30-32页
     ·条锈菌侵染对不同温度型小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结论与讨论第33-35页
第三章 不同温度型小麦田间抗条锈性及其分析第35-52页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试验地概况第35页
     ·供试品种第35页
     ·供试菌种第35页
     ·试剂及仪器第35页
     ·试验设计第35页
     ·接种第35页
     ·调查方法第35-37页
     ·生理特性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7页
     ·叶面细菌的分离、培养与计数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50页
     ·2006-2007 年小区发病情况调查第37-42页
     ·2007-2008 年小区发病情况第42-43页
     ·其他试验点自然发病情况调查第43-44页
     ·生理特性测定第44-49页
     ·不同温度型小麦叶面细菌与条锈病发病情况的关系第49-50页
   ·结论与讨论第50-52页
     ·不同温度型小麦田间发病情况第50页
     ·不同温度型小麦生理特性分析第50-51页
     ·不同温度型小麦叶面细菌数量分析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附图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介第60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生新品种引种、选育及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下一篇: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XYGluD3-LMWGSI的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