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股票期权概述 | 第13-18页 |
1. 股票期权的定义 | 第13-15页 |
2 股票期权的属性 | 第15-16页 |
·股票期权的经济属性 | 第15页 |
·股票期权的法律属性 | 第15-16页 |
3 股票期权实践的理论来源 | 第16-17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页 |
·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 | 第16-17页 |
4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作用 | 第17-18页 |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薪酬分配形式的不足 | 第17页 |
·将管理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 第17页 |
·对公司业绩有巨大推动作用 | 第17页 |
·激励幅度大而无须大量现金支出 | 第17-18页 |
·行权时间灵活性的选择机制 | 第18页 |
·有利于更好地吸引核心雇员并发挥其创造力 | 第1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股票期权的发展状况 | 第18-27页 |
1 西方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股票期权的发展状况 | 第18-22页 |
·美国 | 第18-20页 |
·股票期权的用途得到广泛认识 | 第19页 |
·运用股票期权的行业与地区更为广泛 | 第19页 |
·管理人员收入迅速增长 | 第19页 |
·激励对象更加趋于全员化 | 第19-20页 |
·股票期权形式多样化 | 第20页 |
·欧洲及日本的实践 | 第20页 |
·香港特区的实践 | 第20-21页 |
·国外实施股票期权的评价 | 第21-22页 |
·股票期权激励效果与企业经营绩效并非完全正相关 | 第21页 |
·不可避免地带来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 第21页 |
·股票期权使收入差距急剧加大 | 第21-22页 |
·会计造假的收益上升 | 第22页 |
2 我国股票期权的发展状况 | 第22-27页 |
·我国股票期权的地方模式 | 第22-24页 |
·股票期权的具体实践 | 第24-27页 |
·国内上市公司试行的“股票期权” | 第24页 |
·“三资”企业实行的股票期权 | 第24-25页 |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评价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 第27-43页 |
1 美国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 第27-29页 |
·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 | 第27页 |
·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 | 第27-29页 |
2 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 第29-31页 |
·会计确认 | 第29-30页 |
·会计计量 | 第30-31页 |
3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探索与突破 | 第31-40页 |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探索 | 第31-33页 |
·或有事项处理法 | 第32页 |
·三阶段处理法 | 第32页 |
·模仿的内在价值法 | 第32-33页 |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突破 | 第33-40页 |
4 新准则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评价 | 第40-43页 |
·我国新准则对股份支付定义 | 第40页 |
·我国新准则股份支付的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关于会计报告与信息披露 | 第43-46页 |
1 美国关于会计报告与信息披露 | 第43-44页 |
2 我国关于会计报告与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44-46页 |
·表内揭示 | 第45-46页 |
·表外披露 | 第46页 |
第六章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法律制度环境及保障措施 | 第46-54页 |
1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有利环境条件 | 第46-50页 |
·相应的法律框架及规范意见体系初步建立 | 第46-48页 |
·《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办法》 | 第46-47页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 第47页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 | 第47-48页 |
·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 第48-49页 |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明确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 第49-50页 |
2 股票期权计划在我国顺利实施的建议 | 第50-54页 |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为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做好制度准备 | 第50页 |
·加快建立竞争的职业经理市场 | 第50-51页 |
·不断完善股票市场 | 第51页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 第51-52页 |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经理股票期权 | 第52-53页 |
·应加强对经理股票期权的披露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