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血浊证提出的背景及其与急性脑梗塞的关系 | 第11-20页 |
一、中医学的双重属性是血浊理论提出的前提 | 第11页 |
二、血浊辨证理论的创立是中医学发展规律及疾病谱系改变的必然 | 第11-13页 |
三、传统中医对血的认识 | 第13-14页 |
四、血浊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五、血浊证的概念 | 第15页 |
六、血浊证的证候分类 | 第15-16页 |
(一) 单一血浊证 | 第15页 |
(二) 血浊证的复合证 | 第15-16页 |
七、急性脑梗塞与血浊证的关系 | 第16-19页 |
(一) 病证结合,有着共同的致病因素 | 第16-18页 |
(二) 血浊证贯穿于脑梗塞的始终 | 第18-19页 |
八、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前血浊证的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 第20-32页 |
一、前期总体设计 | 第20-21页 |
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技术路线流程图 | 第21页 |
三、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编制形成 | 第21-24页 |
(一) 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 | 第22页 |
(二) 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概念的澄清与界定 | 第22-23页 |
(三) 问卷的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四) 调查问卷的初步形成 | 第24页 |
四、小样本流调并修改完善调查问卷 | 第24-28页 |
(一)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二) 调查员培训 | 第25页 |
(三) 小样本的预试验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评价 | 第25-28页 |
五、大样本流调 | 第28页 |
(一) 大样本流调前的组织工作 | 第28页 |
(二)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合格问卷的判断:同小样本预调查 | 第28页 |
六、数据的处理 | 第28-29页 |
(一)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管理质量控制 | 第28页 |
(二) 分析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七、讨论 | 第29-32页 |
(一) 问卷或量表的介入 | 第29页 |
(二)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 | 第29-30页 |
(三) 该调查问卷是规范血浊证诊断及中医药早期防治脑梗塞疗效评价的工具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的统计分析 | 第32-63页 |
一、资料的一般情况分析 | 第32-44页 |
(一) 性别分布情况 | 第32页 |
(二) 年龄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三) 婚姻分布情况 | 第33页 |
(四) 职业分布情况 | 第33页 |
(五) 性别分层分析 | 第33-35页 |
(六) 年龄分层分析 | 第35-36页 |
(七) 身体状况分析 | 第36页 |
(八) 家族史分析 | 第36-37页 |
(九) 体重指数(BMI)、腰围情况分析 | 第37-38页 |
(十) 生活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十一) 情绪状况分层分析 | 第42-43页 |
(十二) 环境污染因素分层分析 | 第43-44页 |
二、血浊证影响因子的分析 | 第44-46页 |
(一) KMO 和BARTLETT 球形检验 | 第44页 |
(二) 提取公因子 | 第44-45页 |
(三) 计算因子的载荷系数 | 第45-46页 |
三、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统计分析 | 第46-52页 |
(一) 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症状、体征的分析 | 第46-48页 |
(二) 血液理化检查指标的分析 | 第48-51页 |
(三) 颅内脑动脉硬化及狭窄血管分布情况分析 | 第51-52页 |
四、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 第52-56页 |
(一) 模型分析的原理 | 第52页 |
(二) 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的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 | 第52-56页 |
五、讨论 | 第56-63页 |
(一) 入院前符合血浊证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人口学资料分布特点 | 第56页 |
(二)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第56-60页 |
(三) 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分析. | 第60-61页 |
(四) 急性脑梗塞患病人群入院前血浊证的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综述 | 第68-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查新报告 | 第85-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