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植物雄性不育分类标准的探讨 | 第11-12页 |
·水稻核质雄性不育 | 第12-13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类研究 | 第13-14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 | 第14-15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遗传学研究 | 第15-16页 |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标记和染色体定位研究 | 第16-18页 |
·短光低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粳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 第19-20页 |
2 QTL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 第20-22页 |
·QTL的定位群体 | 第20-21页 |
·QTL的定位方法 | 第21-22页 |
·QTL分析的软件以及阈值的确定 | 第22页 |
3 SSR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22-24页 |
·SSR标记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SSR标记的优点 | 第23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3页 |
·基因标记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3-24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粳型短光敏核不育系5021S的特征特性 | 第25-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田间种植与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5021S的形态特征 | 第26-27页 |
·5021S的开花习性 | 第27-29页 |
·5021S的异交特性 | 第29页 |
·自然条件下5021S的育性表现 | 第29-31页 |
·人工气候条件下5021S的育性表现 | 第31-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关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稳定性及敏感期 | 第34页 |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的鉴定方法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粳型短光敏核不育系5021S的遗传研究 | 第37-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田间种植与育性调查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F_1组合的育性分析 | 第38-39页 |
·5021S杂交组合正反交育性的表达 | 第38页 |
·不同光敏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 第38-39页 |
·F_2组合的育性分析 | 第39-42页 |
·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的关系 | 第39-41页 |
·5021S育性的遗传分析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育性指标的选择 | 第42-43页 |
·影响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变化规律的因素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水稻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5021S育性基因的QTL分析 | 第45-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育性指标 | 第45-46页 |
·分子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分析 | 第46-47页 |
·DNA提取 | 第46页 |
·SSR分析 | 第46页 |
·分子连锁图谱构建 | 第46-47页 |
·QTL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7-49页 |
·5021S育性基因的QTL分析 | 第49-51页 |
·5021S遗传群体育性的表型表现 | 第49页 |
·5021S/轮回422F2群体检测到QTLs位点及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49-50页 |
·QTLs位点遗传效应分析 | 第50-51页 |
·5021S育性基因的作用模式 | 第51-52页 |
·5021S育性基因位点与报道育性位点的比较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7页 |
·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对育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3-54页 |
·5021S光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特点 | 第54页 |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1.总DNA提取 | 第69-70页 |
2.SSR标记检测 | 第70-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