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证明安全数字签名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 第13页 |
·数字签名研究背景、意义 | 第13-14页 |
·可证明安全性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核心 | 第15-16页 |
·数字签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数字签名的发展 | 第16-17页 |
·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预备知识 | 第19-36页 |
·公开密钥体制的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公钥基础设施PKI | 第19-21页 |
·对称密钥体制和公开密钥体制 | 第21页 |
·单向函数 | 第21页 |
·用于构造公开密钥体制的单向函数 | 第21-22页 |
·相关的数学知识 | 第22-27页 |
·数论假设 | 第22-23页 |
·原型 | 第23-24页 |
·困难性假设 | 第24-25页 |
·零知识证明 | 第25-26页 |
·随机预言机模型 | 第26-27页 |
·可证明安全的基础 | 第27-35页 |
·Hash 函数 | 第27-28页 |
·攻击模型 | 第28-29页 |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与方法 | 第29-31页 |
·安全性证明 | 第31-32页 |
·面向实际的可证明安全性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41页 |
·基于身份数字签名提出的背景 | 第36-37页 |
·基于身份签名的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基于身份签名存在的缺陷 | 第39-40页 |
·基于身份签名的形式化定义 | 第40-41页 |
·预备知识 | 第41-42页 |
·双线性对 | 第41页 |
·与双线性对相关的困难问题 | 第41-42页 |
·基于身份的无可信PKG 的签名方案 | 第42-44页 |
·方案的描述 | 第42-43页 |
·验证签名 | 第43-44页 |
·追踪算法的分析 | 第44页 |
·方案的安全性证明 | 第44-48页 |
·PKG 不参与伪造 | 第45-47页 |
·PKG 参与伪造 | 第47-48页 |
·效率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无证书的签名方案 | 第50-65页 |
·无证书签名的研究背景 | 第50-53页 |
·基于身份的公钥系统 | 第50-51页 |
·无证书公钥系统 | 第51-53页 |
·基础知识 | 第53-55页 |
·无证书签名方案的定义(CLS) | 第53-54页 |
·k-CAA 和Inv-CDHP 攻击 | 第54-55页 |
·有效的无证书的签名方案 | 第55-60页 |
·方案的描述 | 第55-56页 |
·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第56-59页 |
·效率分析 | 第59-60页 |
·基于无证书的认证在混合P2P 网络中的应用 | 第60-64页 |
·P2P 网络简介 | 第60-61页 |
·CL-PKC 的具体实现算法 | 第61页 |
·混合P2P 中基于CL-PKC 的域内双向认证 | 第61-62页 |
·混合P2P 中基于CL-PKC 的跨域双向认证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