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四、本文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第一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分析 | 第19-40页 |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19-2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质与特征 | 第19-24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24-27页 |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基础做出了重要发展 | 第29-32页 |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 第33-40页 |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保障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需要 | 第33-34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34-36页 |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保持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的需要 | 第36-37页 |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要求 | 第37-38页 |
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必然要求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回顾 | 第40-70页 |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的奠定 | 第40-52页 |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 | 第40-42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探索 | 第42-47页 |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的奠定 | 第47-52页 |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曲折发展 | 第52-59页 |
一、在巩固新生政权斗争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52-55页 |
二、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55-57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受严重挫折 | 第57-59页 |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创新 | 第59-70页 |
一、在拨乱反正和实行改革开放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60-62页 |
二、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过程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62-66页 |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66-70页 |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 第70-99页 |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 第70-76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以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理论指导地位 | 第70-72页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 第72-76页 |
第二节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 | 第76-80页 |
一、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必然 | 第76-78页 |
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多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 第80-85页 |
一、多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的必要性 | 第80-81页 |
二、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的主要渠道 | 第81-85页 |
第四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 第85-88页 |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 第85-86页 |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 第86-88页 |
第五节 实事求是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 | 第88-93页 |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思想路线的中国化 | 第89-90页 |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 | 第90-93页 |
第六节 群众路线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 | 第93-99页 |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第93-95页 |
二、群众路线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 | 第95-99页 |
第四章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势 | 第99-119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机遇 | 第99-107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第99-101页 |
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保障更加有力 | 第101-105页 |
三、信息网络化的日益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挑战 | 第107-113页 |
一、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 | 第107-108页 |
二、全球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面临新的挑战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我国社会转型的新发展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挑战 | 第113-119页 |
一、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四个多样化"特征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挑战 | 第113-116页 |
二、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在理论宣传和思想战线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使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挑战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考 | 第119-147页 |
第一节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119-125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第119-122页 |
二、充分、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换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 | 第122-124页 |
三、必须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借鉴:传播学的思维观照 | 第125-134页 |
一、借鉴传播环境理论,优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 | 第125-126页 |
二、借鉴"把关人"理论,提高传播主体素质 | 第126-129页 |
三、借鉴传受关系原理,根据传播客体的心理规律开展宣传普及活动 | 第129-131页 |
四、借鉴媒介理论,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 | 第131-133页 |
五、借鉴传播学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关注,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借鉴:大众文化普及性的批判吸收 | 第134-140页 |
一、大众文化的特定内涵 | 第134-137页 |
二、批判地吸收:大众文化的普及性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和借鉴 | 第137-140页 |
第四节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第140-147页 |
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 第140-143页 |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各项新要求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目标 | 第143-1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7-158页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第158-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