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10-11页 |
| ·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气候 | 第17-18页 |
| ·水资源 | 第18页 |
| ·土壤 | 第18页 |
| ·植被 | 第18-19页 |
| ·呼伦贝尔沙地现状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试验样地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 ·试验样地设置 | 第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1-2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1页 |
| ·植被调查方法 | 第21页 |
| ·土样采集 | 第21页 |
|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群落特征 | 第22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22-23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25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 ·土样采集 | 第29页 |
|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9页 |
|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土壤酶活性与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 | 第35-4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5-36页 |
| ·Biolog测定 | 第36页 |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动态特征 | 第37页 |
|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 | 第37-38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38-40页 |
| ·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 | 第45-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45页 |
| ·土壤总DNA的提取 | 第45页 |
| ·土壤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45-46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 | 第46页 |
|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的DGGE图谱分析 | 第46-48页 |
| ·土壤细菌群落系统发育分析 | 第48-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七章 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