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 牛膝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牛膝的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牛膝的临床应用 | 第15-16页 |
2 牛膝皂苷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皂苷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皂苷的结构 | 第16-19页 |
3 牛膝皂苷的药理作用 | 第19-21页 |
·子宫兴奋作用与抗生育作用 | 第19-20页 |
·肿瘤抑制作用 | 第20页 |
·心血管药理作用 | 第20页 |
·抗炎镇痛作用 | 第20-21页 |
4 牛膝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21-23页 |
·薄层色谱法(TLC) | 第21-22页 |
·气相色谱法(GC) | 第2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2页 |
·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HPCE) | 第22页 |
·X 射线衍射法(XRD) | 第22页 |
·高效逆流色谱(HSCCC) | 第22-23页 |
5 立题依据与研究展望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试验一 怀牛膝与川牛膝指纹图谱比较 | 第28-37页 |
1 材料及仪器 | 第29页 |
2 方法 | 第29-30页 |
·紫外-可见(UVS)光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29-30页 |
·红外(IR)光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30页 |
·X 射线粉末衍射(XRD)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30页 |
·牛膝醇溶及水溶性蛋白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34页 |
·紫外-可见光谱指纹图谱分析 | 第30-31页 |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分析 | 第31-33页 |
·X射线粉末指纹图谱分析 | 第33-34页 |
·水溶及醇溶性蛋白指纹图谱分析 | 第34页 |
4 讨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试验二 怀牛膝总皂苷提取方法的研究及其含量测定 | 第37-4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牛膝皂苷提取方法正交试验设计 | 第38页 |
·牛膝皂苷的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HPLC 测定牛膝皂苷元 OA 的含量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43页 |
·牛膝皂苷提取正交试验设计结果 | 第40-41页 |
·牛膝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HPLC 测定齐墩果酸的含量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试验三 牛膝皂苷的药理毒理试验研究 | 第45-5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药物及试剂 | 第45-46页 |
·仪器 | 第4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牛膝皂苷溶血指数的测定 | 第46页 |
·牛膝皂苷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46-47页 |
·牛膝皂苷对体外鸡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7页 |
·牛膝皂苷对体外培养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51页 |
·牛膝皂苷的溶血曲线与溶血指数 | 第48-49页 |
·牛膝皂苷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49-50页 |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第50-51页 |
·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试验 | 第51页 |
4 讨论 | 第51-55页 |
·牛膝皂苷的溶血指数试验 | 第51-53页 |
·牛膝皂苷对斑马鱼胚胎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53-54页 |
·牛膝皂苷对体外鸡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4页 |
·牛膝皂苷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试验四 牛膝皂苷对球虫感染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56-64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57-59页 |
·试验动物 | 第57页 |
·试验用药 | 第57页 |
·试验用虫株 | 第57页 |
·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动物分组与试验方法 | 第58页 |
·T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第58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 第58-59页 |
·ABS 对试验鸡体重、脾的影响 | 第59页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59页 |
2 结果 | 第59-61页 |
·ABS 对试验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59-60页 |
·ABS 对试验鸡外周血CD_4~+/CD_8~+T 淋巴细胞的影响 | 第60页 |
·ABS 对试验鸡增重及脾指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盲肠病变记分 | 第61页 |
3 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