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核三段Ⅰ油组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双河油田地质概况 | 第14-22页 |
·区域构造与层序特征 | 第16-18页 |
·储层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 第18-20页 |
·双河油田勘探开发概况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储层细分与对比 | 第22-27页 |
·沉积时间单元细分对比的方法与原则 | 第22-23页 |
·细分对比的方法 | 第22页 |
·细分对比的原则 | 第22-23页 |
·曲线的优选 | 第23页 |
·标准层的识别 | 第23-26页 |
·核三段Ⅰ油组顶部Ⅰ1~1 标准层 | 第23-25页 |
·核三段Ⅰ油组底部Ⅰ5~2 标准层 | 第25-26页 |
·小层划分对比步骤与结果 | 第26-27页 |
·对比步骤 | 第26页 |
·对比结果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7-35页 |
·储层物性分析 | 第27-31页 |
·储层孔隙度分布特征 | 第27页 |
·储层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 | 第28-31页 |
·地层的分布特征研究 | 第31-32页 |
·砂岩分布特征研究 | 第32-35页 |
·纵向上砂体分布 | 第32-33页 |
·平面上砂体分布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基础 | 第35-48页 |
·基本沉积条件 | 第35-36页 |
·古地理及古气候 | 第35页 |
·物源及其搬运机制 | 第35页 |
·垂向层序 | 第35-36页 |
·沉积环境与成岩演化关系 | 第36页 |
·储层沉积相类型及相标志 | 第36-48页 |
·岩石相 | 第36-37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37-48页 |
第五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48-76页 |
·沉积微相模式建立 | 第48-55页 |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48-51页 |
·典型沉积微相模式 | 第51-55页 |
·测井相分析 | 第55-58页 |
·测井标志 | 第55-56页 |
·测井相模式 | 第56-58页 |
·剖面沉积微相研究 | 第58-61页 |
·纵剖面分析 | 第59-60页 |
·横剖面分析 | 第60-61页 |
·综合分析 | 第61页 |
·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 第61-71页 |
·Ⅰ1~(1-3)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3-64页 |
·Ⅰ2~(1-2)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4-65页 |
·Ⅰ3~(1-3)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5-67页 |
·Ⅰ4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7-69页 |
·Ⅰ5~(1-2)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9-71页 |
·沉积相模式 | 第71-72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72-76页 |
·微观非均质性 | 第72-73页 |
·宏观非均质性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图 | 第82-92页 |
详细摘要 | 第92-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