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30页 |
·交替沉积技术的提出 | 第8-9页 |
·交替沉积技术的发展 | 第9-20页 |
·成膜驱动力研究 | 第9-10页 |
·设备辅助交替沉积 | 第10-12页 |
·新组装概念 | 第12-20页 |
·利用交替沉积技术制备无机物薄膜 | 第20-28页 |
·无机薄膜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交替沉积制备无机物薄膜 | 第23-28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层状吸附-反应方法制备磷酸钛薄膜 | 第30-46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1页 |
·基底的处理 | 第31-33页 |
·薄膜的制备 | 第33页 |
·磷酸钛粉末的制备 | 第33页 |
·仪器及表征 | 第3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磷酸钛薄膜制备过程的监控 | 第33-36页 |
·磷酸钛薄膜的化学组成 | 第36-38页 |
·基底修饰的影响 | 第38-39页 |
·薄膜制备过程的精细调控 | 第39-41页 |
·磷酸钛薄膜的结构表征 | 第41-42页 |
·磷酸锆薄膜的制备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磷酸钛/普鲁士蓝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质 | 第46-62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7页 |
·基底的处理 | 第47-48页 |
·磷酸钛/普鲁士蓝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48页 |
·仪器及表征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磷酸钛/普鲁士蓝复合薄膜制备过程的监控 | 第49-51页 |
·磷酸钛/普鲁士蓝复合薄膜的化学组成 | 第51-53页 |
·磷酸钛/普鲁士蓝复合薄膜的结构 | 第53-57页 |
·磷酸钛/普鲁士蓝复合薄膜的电化学性质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离子交换法制备载银离子磷酸钛抗菌薄膜及银离子的原位还原 | 第62-74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63页 |
·基底的处理 | 第63-64页 |
·磷酸钛薄膜的制备 | 第64页 |
·负载银离子和原位还原制备银纳米微粒 | 第64-65页 |
·抗菌实验 | 第65页 |
·仪器及表征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50℃ 下银离子的离子交换 | 第65-68页 |
·原位还原制备银纳米微粒 | 第68-71页 |
·室温下离子交换银离子及原位还原 | 第71-72页 |
·载银离子磷酸钛薄膜的抗菌性能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钌配合物在磷酸锆薄膜内的负载 | 第74-90页 |
·引言 | 第74-75页 |
·实验部分 | 第75-78页 |
·实验材料 | 第75-76页 |
·基片的处理 | 第76-77页 |
·含 Rubpy 和 Rudpp 的磷酸锆薄膜的制备 | 第77页 |
·氧气传感性能的表征 | 第77页 |
·仪器及表征 | 第77-7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8-89页 |
·Rubpy 在磷酸锆薄膜内的负载 | 第78-82页 |
·乙醇促进 Rudpp 在磷酸锆薄膜内的负载 | 第82-83页 |
·负载 Rubpy 和 Rudpp 磷酸锆薄膜的形貌 | 第83-85页 |
·负载 Rubpy 和 Rudpp 磷酸锆薄膜的化学组成 | 第85-86页 |
·负载 Rudpp 磷酸锆薄膜的氧气传感性能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页 |
发表论文 | 第103-104页 |
专利 | 第104页 |
会议论文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摘要 | 第106-108页 |
Abstract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