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中美社会转型期底层文学特征与文化征象 | 第8-20页 |
第一节 中美社会转型期的文学表征 | 第8-16页 |
一、苦难主题 | 第8-11页 |
二、梦想主题 | 第11-13页 |
三、衰落的乡村与妖魔化的都市 | 第13-15页 |
四、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层掘进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征象 | 第16-20页 |
一、美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征象 | 第16-18页 |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征象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美社会转型期底层文学的人物群体与人性描写 | 第20-37页 |
第一节 底层人物群体塑造的多样性 | 第20-26页 |
一、美国底层人物群体:由“自由平等者”到“被剥夺者” | 第20-23页 |
二、中国底层人物群体:由“当家做主的主人”到“边缘人”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底层共性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 第26-32页 |
一、共同性:财富与情欲的双重缺失 | 第27-29页 |
二、差异性:应对苦难的不同方式与悲剧内涵 | 第29-32页 |
第三节 人性描写的复杂性 | 第32-37页 |
一、美善与恶丑的纠结 | 第32-35页 |
二、中美底层文学人性描写复杂性之差异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中美社会转型期底层文学中的价值观变迁与文学评价 | 第37-51页 |
第一节 中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变迁 | 第37-45页 |
一、美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变迁 | 第37-40页 |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变迁 | 第40-43页 |
三、中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变迁溯源与差异性分析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中美社会转型期底层文学的评价 | 第45-51页 |
一、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与文本呈现 | 第45-47页 |
二、文学史的定位与史学评价 | 第47-48页 |
三、作为文学现象的理论界定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