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与治理路径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4-21页 |
·次贷危机引发的反思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15-20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第21-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6页 |
·内容安排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本文创新 | 第28-29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金融脆弱性理论基础 | 第30-64页 |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30-38页 |
·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金融脆弱性的分类 | 第33-35页 |
·金融脆弱性本质与内涵 | 第35-37页 |
·金融脆弱性与危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金融脆弱性诱导机制 | 第38-49页 |
·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 第39-42页 |
·金融机构脆弱性诱导机制 | 第42-48页 |
·金融市场脆弱性诱导机制 | 第48页 |
·文献评述及本文创新 | 第48-49页 |
第三节 金融脆弱性的治理路径 | 第49-63页 |
·金融脆弱性的全方位治理路径 | 第49-51页 |
·金融监管与金融脆弱性治理 | 第51-57页 |
·政策选择与金融脆弱性治理 | 第57-59页 |
·危机舒缓制度与金融脆弱性治理 | 第59-62页 |
·治理路径比较 | 第62-6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银行挤兑模型 | 第64-113页 |
第一节 银行危机与脆弱性生成机制 | 第64-72页 |
·危机类型与脆弱性特征 | 第65-70页 |
·银行脆弱性微观机制的争论 | 第70-72页 |
·文献述评及本文创新 | 第72页 |
第二节 银行挤兑基本模型 | 第72-87页 |
·模型框架及假设 | 第73-77页 |
·银行资产配置策略 | 第77-80页 |
·流动性危机的挤兑机制与银行脆弱性 | 第80-85页 |
·偿付力危机的挤兑机制与银行脆弱性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页 |
第三节 外部冲击与银行挤兑均衡 | 第87-96页 |
·银行挤兑均衡 | 第88-89页 |
·外部冲击与银行挤兑均衡 | 第89-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第四节 开放条件下的银行挤兑模型 | 第96-112页 |
·基本假设 | 第98-99页 |
·银行资产配置策略 | 第99-104页 |
·流动性危机的挤兑机制与银行脆弱性 | 第104-108页 |
·偿付力危机的挤兑机制与银行脆弱性 | 第108-111页 |
·比较静态分析 | 第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四章 政策选择与金融脆弱性治理 | 第113-153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与金融脆弱性 | 第113-129页 |
·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13-117页 |
·基本假设 | 第117-118页 |
·信贷扩张、资产泡沫与金融脆弱性 | 第118-122页 |
·资产泡沫的脆弱性 | 第122-123页 |
·金融脆弱性与货币政策反思 | 第123-129页 |
第二节 资本流动与金融脆弱性 | 第129-144页 |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30-133页 |
·资本流动冲击与银行脆弱性 | 第133-140页 |
·资本流动规模与金融脆弱性 | 第140-143页 |
·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 | 第143-144页 |
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 第144-151页 |
·金融自由化的双重效应及研究现状 | 第145-147页 |
·金融竞争程度与金融脆弱性 | 第147-151页 |
·结论 | 第15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危机舒缓制度与金融脆弱性治理 | 第153-189页 |
第一节 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脆弱性 | 第154-168页 |
·存款保险制度的双重效应及研究现状 | 第154-160页 |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挤兑模型 | 第160-162页 |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金融脆弱性 | 第162-166页 |
·政策含义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最后贷款人制度与金融脆弱性 | 第168-182页 |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双重效应及研究现状 | 第168-173页 |
·最后贷款人制度下的银行挤兑模型 | 第173-175页 |
·最后贷款人制度下的银行脆弱性 | 第175-178页 |
·银行危机救助方式的讨论 | 第178-181页 |
·金融脆弱性舒缓制度的比较 | 第181-182页 |
第三节 危机舒缓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182-188页 |
·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 第182-186页 |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 第186-18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88-189页 |
第六章 金融脆弱性的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9-222页 |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89-201页 |
·研究现状 | 第190-191页 |
·检验假说 | 第191-194页 |
·实证方法 | 第194页 |
·变量定义 | 第194-197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197页 |
·检验结果与解释 | 第197-201页 |
第二节 金融脆弱性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 第201-211页 |
·美国 | 第201-206页 |
·日本 | 第206-208页 |
·拉美国家 | 第208-209页 |
·亚洲国家 | 第209-210页 |
·总结 | 第210-211页 |
第三节 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 第211-220页 |
·我国金融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 第212-216页 |
·我国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因素 | 第216-219页 |
·我国金融脆弱性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219-22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20-222页 |
致谢 | 第22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3页 |
附录 | 第233-2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