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关于国有企业目标和国资监管目标的讨论 | 第12-14页 |
·关于国资监管体制和模式的讨论 | 第14-17页 |
·关于国资监管环境约束条件的讨论 | 第17-18页 |
·关于基础理论的讨论 | 第18-2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 第22-24页 |
·创新 | 第22-23页 |
·不足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国资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4-46页 |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33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4-26页 |
·对委托代理理论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 第26-29页 |
·委托代理理论与国资监管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契约理论 | 第33-39页 |
·契约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3-37页 |
·契约理论与国资监管 | 第37-39页 |
第三节 产权理论 | 第39-46页 |
·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9-43页 |
·产权理论与国资监管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我国国资监管目标的确立 | 第46-68页 |
第一节 国有资本的性质与目的 | 第46-50页 |
·资本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 | 第46-47页 |
·国有资本的性质和目标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性质与目标 | 第50-58页 |
·国有企业的二重性质—企业属性和社会属性 | 第50-53页 |
·国有企业的目标 | 第53-58页 |
第三节 我国国资监管目标的确立 | 第58-64页 |
·国有资本监管目标的争论及简要评价 | 第58-60页 |
·我国国资监管目标的多元性 | 第60-62页 |
·各级国资委所属企业监管目标的分类 | 第62-64页 |
第四节 我国国资监管目标的均衡分析 | 第64-68页 |
第四章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68-77页 |
第一节 国资委成立前我国国资监管体制的历史演进 | 第68-72页 |
·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的监管状态 | 第68-69页 |
·由计划向市场过渡时期的无序监管状态 | 第69-70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的监管状态 | 第70-72页 |
第二节 我国国资监管体制的新发展 | 第72-73页 |
第三节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演进的制度分析 | 第73-77页 |
第五章 国外国资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 第77-100页 |
第一节 若干发达国家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 第77-87页 |
·美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77-78页 |
·英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78-79页 |
·法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79-83页 |
·德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83-84页 |
·意大利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84-87页 |
第二节 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87-93页 |
·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87-89页 |
·印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89-90页 |
·韩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90-93页 |
第三节 国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比较与借鉴 | 第93-100页 |
·比较分析 | 第93-94页 |
·借鉴意义 | 第94-100页 |
第六章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 第100-127页 |
第一节 经济目标型国有企业的监管模式 | 第100-112页 |
·监管机构—国有资本出资管理委员会 | 第100-104页 |
·经济目标型国有企业和国资委的关系 | 第104-107页 |
·对经济目标型国有企业的监控模式 | 第107-111页 |
·对经济目标型国有企业的监控内容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社会目标型国有企业的监管模式 | 第112-120页 |
·监管机构—财政部门及归口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 | 第112-115页 |
·社会目标型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对社会目标型国有企业的监控模式 | 第116-118页 |
·对社会目标型国有企业的监控内容 | 第118-119页 |
·该监控模式与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混合目标型国有企业的分拆与重组 | 第120-127页 |
·分拆和重组混合目标型国有企业的必要性 | 第121-123页 |
·分拆和重组的合理性何在 | 第123-124页 |
·怎样分拆和重组 | 第124-127页 |
第七章 国资监管效率的环境约束及其完善 | 第127-156页 |
第一节 国资监管效率的内涵与评价方法 | 第127-130页 |
·国资监管效率内涵 | 第127-128页 |
·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国资监管效率的外部环境约束条件及其完善 | 第130-144页 |
·行政环境 | 第130-133页 |
·干部人事管理环境 | 第133-134页 |
·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 | 第134页 |
·法制和政策环境 | 第134-135页 |
·经济和市场环境 | 第135-137页 |
·完善国资监管外部环境的政策建议 | 第137-144页 |
第三节 国资监管效率的内部环境约束条件及其完善 | 第144-156页 |
·企业治理主体环境 | 第145-148页 |
·企业内部协调环境 | 第148-149页 |
·激励约束环境 | 第149-151页 |
·信息沟通环境 | 第151-152页 |
·完善国资监管内部环境的政策建议 | 第152-156页 |
研究结论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一、中文 | 第158-161页 |
二、英文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个人简介 | 第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