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 第7页 |
| ·中小企业股权激励问题,意义重大却研究较少! | 第7-8页 |
| 2 国内外研究简述 | 第8页 |
| 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理路 | 第8页 |
| 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 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8-9页 |
| 第二章 股权激励在国外:原理与实践 | 第9-23页 |
| 1 企业家和人力资本:劳方也有“资本” | 第10-12页 |
| ·“资本”:定义及基本功能 | 第10页 |
| ·“企业家”,企业得以运转的轴心 | 第10页 |
| ·“人力资本”,人即“资本” | 第10-12页 |
| 2 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 | 第12-14页 |
|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 | 第12页 |
| ·信息不对称 | 第12页 |
| ·委托—代理理论的简易博弈分析 | 第12-14页 |
| 3. 实务:常见股权激励模式介绍与辨析 | 第14-19页 |
| ·员工持股计划和管理层股票期权 | 第14-15页 |
| ·现股、期股和股票期权 | 第15-17页 |
| ·股权激励模式分类及辨析 | 第17-19页 |
| 4. 国际股权激励实践:一个历史回顾 | 第19-21页 |
| ·股权激励,开遍全球 | 第19-20页 |
| ·股权激励占管理层报酬收入的比例及相关数据 | 第20-21页 |
| 5. 国际股权激励的效果 | 第21页 |
| 6. 关于国际股权激励实践负面效果的反思 | 第21-23页 |
| ·股票期权的泛滥实施,激励机制反作用加大 | 第21-22页 |
| ·为赢得激励性报酬不惜弄虚作假虚报利润 | 第22页 |
| ·会计准则的规范机制存在缺陷给股权激励埋下隐患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 1. 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 第23-26页 |
| ·职工福利式的尝试(1998 年以前) | 第23页 |
| ·企业和国家管理部门的双轨探索(1998 年以后) | 第23-24页 |
| ·MBO(Management Buy-Outs)从兴起到衰落(2001-2005) | 第24页 |
| ·有突破之处,但仍有反复,无明显进展(2005 年) | 第24-25页 |
| ·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正式启动(2006 年) | 第25页 |
| ·股权激励方案被紧急刹车(2007 年3 月至12 月) | 第25页 |
| ·监管层加大力度推进股权激励(2008 年初) | 第25-26页 |
| 2. 国营中小企业的股权激励 | 第26-27页 |
| ·联想的持股激励实践 | 第26页 |
| ·四通的股权激励实验 | 第26-27页 |
| 3. 民营中小企业的股权激励 | 第27-31页 |
| ·温州正泰集团的家族股权稀释和岗位股权激励创新 | 第27-29页 |
| ·伟星集团的激励设置:岗位股、工薪股、工龄股 | 第29-30页 |
| ·中小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较分析:民营中小企业与国营中小企业 | 第30-31页 |
| 4. 上市中小企业的股权激励机制 | 第31-34页 |
| ·沪深两市已上市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特点分析 | 第32-33页 |
| ·中小板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更注重实效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打造适合国情的中小企业股权激励方案 | 第34-51页 |
| 1. 国外股权激励实践的教训 | 第34-35页 |
| 2. 我国中小企业股权激励实践的存在问题 | 第35-40页 |
| ·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问题 | 第35页 |
| ·对经营者激励过快过猛的问题 | 第35-36页 |
| ·股权僵化问题 | 第36-37页 |
| ·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环境较差的问题 | 第37-39页 |
| ·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需改善 | 第39-40页 |
| 3. 打造适合国情的股权激励方案 | 第40-51页 |
| ·激励对象的选择 | 第40-42页 |
| ·激励模式的选择 | 第42-45页 |
|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45-47页 |
| ·完善配套法律环境 | 第47-49页 |
| ·股权激励动态化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