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9页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玉米节水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广义补偿机制理论的提出与作物高产挖潜途径 | 第20-23页 |
·作物群体结构、功能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3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结构及高产机理定量分析 | 第29-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基础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结构数据 | 第29页 |
·超高产春玉米“三合结构”定量分析数据 | 第29-30页 |
·不同穗型品种密度试验 | 第30-32页 |
·试验地及其肥力状况 | 第30页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参数测定 | 第32页 |
·数据计算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内蒙古春玉米超高产田产量结构分析 | 第32-36页 |
·典型超高产田(产量>15t/hm2)的产量结构分析 | 第32-35页 |
·万亩玉米高产田产量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结构定量分析 | 第36-38页 |
·不同穗型超高产春玉米“三合结构”参数分析 | 第36-37页 |
·超高产春玉米“三合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3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根冠结构、功能特性 | 第40-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试验地及其肥力状况 | 第40页 |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1-42页 |
·田间调查和取样 | 第41页 |
·干物质空间分布 | 第41页 |
·冠层结构、功能指标 | 第41-42页 |
·根系结构、功能指标 | 第42页 |
·测产和考种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5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农艺性状及群体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农艺性状 | 第42-43页 |
·群体结构 | 第43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43-44页 |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下冠层干物质空间分配分析 | 第45-47页 |
·不同产量水平的冠层结构、功能分析 | 第47-52页 |
·植株各叶位叶面积、功能期和光合势 | 第47-48页 |
·叶片着生状态 | 第48-49页 |
·光分布与光辐射特点 | 第49页 |
·单叶光合特性与WUE 的生育期动态 | 第49-51页 |
·不同层次叶片光合特性与WUE | 第51-52页 |
·不同产量水平的根系结构、功能分析 | 第52-55页 |
·根系干重的空间分布 | 第52-53页 |
·根系总活力的空间分布 | 第53-54页 |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空间分布 | 第54-55页 |
3 结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特性对密度的反应 | 第57-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7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7-58页 |
·田间调查和取样 | 第57页 |
·冠层结构、功能指标 | 第57-58页 |
·根系结构、功能指标 | 第58页 |
·耐密性能指标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7页 |
·不同穗型品种冠层结构、功能特性对密度的反应 | 第58-68页 |
·不同层次叶片面积、功能期与光合势的密度反应 | 第58-59页 |
·LAI 动态对密度的反应 | 第59-60页 |
·LAD 全生育期动态对密度的反应 | 第60-61页 |
·叶片着生状态对密度的反应 | 第61-62页 |
·冠层光辐射对密度的反应 | 第62-64页 |
·不同层次叶片光合特性对密度的反应 | 第64-65页 |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密度的反应 | 第65-68页 |
·不同穗型品种根系结构、功能特性对密度的反应 | 第68-73页 |
·根系干重的空间分布 | 第68-70页 |
·根系总活力的空间分布 | 第70-71页 |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空间分布 | 第71-73页 |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的关系分析 | 第73-75页 |
·S/R 比对密度的反应 | 第73页 |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的相关分析 | 第73-75页 |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75页 |
·不同穗型品种耐密性分析 | 第75-77页 |
3 结论 | 第77-79页 |
第五章 覆膜方式对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的影响及节水高产补偿机理 | 第79-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79页 |
·试验设计 | 第79页 |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79-81页 |
·田间调查和取样 | 第79页 |
·冠层结构、功能指标 | 第79-80页 |
·根系结构、功能指标 | 第80页 |
·花后叶片保护酶活性 | 第80-81页 |
·田间土壤水分动态 | 第81页 |
·计算方法 | 第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109页 |
·覆膜方式对超高产春玉米农艺性状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81-83页 |
·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81-82页 |
·对玉米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82页 |
·对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82-83页 |
·覆膜方式对超高产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3页 |
·覆膜方式对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功能的影响 | 第83-93页 |
·对超高产春玉米各叶位叶面积、功能期和光合势的影响 | 第83-85页 |
·对群体LAI 的影响 | 第85页 |
·对群体LAD 的影响 | 第85-86页 |
·对超高产春玉米叶片着生状态的影响 | 第86页 |
·对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内光分布的影响 | 第86-87页 |
·对叶片光合特性和WUE 的影响 | 第87-93页 |
·覆膜方式对超高产春玉米根系结构、功能的影响 | 第93-99页 |
·对根系干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93-95页 |
·对根系活力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95-96页 |
·对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96-99页 |
·覆膜方式对超高产春玉米花后叶片衰老过程的影响 | 第99-103页 |
·对花后不同层位叶片POD 活性动态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对花后不同层位叶片CAT 活性动态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对花后不同层位叶片SOD 活性动态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对玉米花后不同层位叶片MDA 含量动态的影响 | 第102页 |
·对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相对电导率动态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覆膜方式对超高产玉米田间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影响 | 第103-109页 |
·试验田土壤干旱等级划分 | 第103-104页 |
·对土壤水分垂直动态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对土壤水分全生育期动态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对土壤水分水平分布动态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不同覆膜方式下春玉米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差异 | 第109页 |
3 结论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调亏灌溉对行间覆膜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节水补偿机理 | 第112-1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页 |
·试验设计 | 第112页 |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11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29页 |
·调亏灌溉对行间覆膜春玉米冠层结构、功能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对群体LAI 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对叶片着生状态的影响 | 第113页 |
·对冠层内光分布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对花后不同层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调亏灌溉对行间覆膜春玉米根系结构、功能的影响 | 第115-122页 |
·对根系干重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对根系活力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对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调亏灌溉对行间覆膜春玉米花后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 | 第122-127页 |
·对不同层位叶片POD 活性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对不同层位叶片CAT 活性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对不同层位叶片SOD 活性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对不同层位叶片MDA 含量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对不同层位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调亏灌溉对行间覆膜超高产春玉米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 第127页 |
·对行间覆膜超高产春玉米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不同光合器官对产量的贡献 | 第128-129页 |
3 结论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131-137页 |
1 关于超高产玉米合理冠层的构建 | 第131-132页 |
2 对超高产玉米株型育种的思考 | 第132-134页 |
3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特性对高产挖潜的启示 | 第134-135页 |
4 玉米超高产与水肥资源高效协调机制的研究展望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