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监狱布局调整概述 | 第10-22页 |
一、监狱布局调整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监狱布局调整的历史沿革 | 第11-14页 |
(一) 新中国监狱布局的初创 | 第11-12页 |
(二) 新中国监狱布局的不断调整 | 第12-13页 |
(三) 文革期间,监狱布局受到严重破坏 | 第13页 |
(四) 监狱布局的恢复调整 | 第13页 |
(五) 现阶段,监狱布局调整的探索发展 | 第13-14页 |
三、监狱布局调整的原则 | 第14-18页 |
(一) 科学性原则 | 第14-15页 |
(二) 前瞻性原则 | 第15-16页 |
(三) 实事求是原则 | 第16-17页 |
(四)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7页 |
(五) 循序渐进原则 | 第17-18页 |
四、监狱布局调整的意义 | 第18-22页 |
(一) 合理配置刑罚执行资源 | 第18页 |
(二) 推进监狱体制改革 | 第18-19页 |
(三) 加快监狱三化建设步伐 | 第19-21页 |
(四) 保障行刑效益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监狱布局调整中的监狱类型设置 | 第22-29页 |
一、我国内地监狱的主要类型 | 第22-23页 |
(一) 男犯监狱 | 第22页 |
(二) 女犯监狱 | 第22页 |
(三) 未成年犯管教所 | 第22页 |
(四) 收押分类中心 | 第22-23页 |
(五) 医疗监狱 | 第23页 |
二、国外监狱的主要类型 | 第23-26页 |
(一) 年龄依据 | 第23-24页 |
(二) 性别依据 | 第24页 |
(三) 罪犯自身特征依据 | 第24页 |
(四) 行政管辖依据 | 第24-25页 |
(五) 警戒度依据 | 第25页 |
(六) 行刑社会化程度依据 | 第25页 |
(七) 所有制形式依据 | 第25页 |
(八) 特殊目的和功用依据 | 第25-26页 |
三、布局调整过程中对监狱类型设置的规范 | 第26-29页 |
(一) 设置收押分类中心 | 第26页 |
(二) 设置医疗监狱 | 第26-27页 |
(三) 规范未成年犯监狱 | 第27页 |
(四) 设置老年犯监狱 | 第27页 |
(五) 设置不同警戒度监狱 | 第27-28页 |
(六) 设置“复合式”警戒度监狱 | 第28页 |
(七) 设置“过度”性质监狱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监狱数量与选址 | 第29-35页 |
一、与我国监狱数量和选址相关联因素的基本情况 | 第29-32页 |
(一) 土地资源概况 | 第29页 |
(二) 人口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三) 犯罪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二、国外一些国家的相关情况 | 第32-33页 |
(一) 亚洲一些其他国家相关情况 | 第32页 |
(二) 美国的相关情况 | 第32-33页 |
三、对我国监狱数量与选址的思考 | 第33-35页 |
(一) 我国监狱的数量 | 第33页 |
(二) 我国监狱的选址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监狱建设标准 | 第35-40页 |
一、我国监狱的建设标准 | 第35-37页 |
(一) 我国2002 年颁布的《监狱建设标准》及思考 | 第35-36页 |
(二) 我国监狱建设现状及思考 | 第36-37页 |
二、美国监狱的建设标准 | 第37-39页 |
(一) 美国最高警戒度监狱建设标准 | 第37-38页 |
(二) 美国中度警戒度监狱建设标准 | 第38页 |
(三) 美国最低警戒度监狱建设标准 | 第38-39页 |
三、我国监狱建设标准的思考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