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 | 第16-21页 |
·典型的双水相萃取体系 | 第16-17页 |
·双水相体系成相原理 | 第17-18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特点 | 第18页 |
·双水相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 第19-20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20-21页 |
·溶剂浮选技术 | 第21-25页 |
·溶剂浮选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溶剂浮选技术的特点 | 第22-23页 |
·溶剂浮选装置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溶剂浮选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 第24-25页 |
·双水相浮选技术 | 第25页 |
·双水相浮选的影响因素 | 第25页 |
·双水相浮选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双水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酵母细胞中麦角固醇含量 | 第27-37页 |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皂化条件及双水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29-34页 |
·麦角固醇紫外吸收曲线 | 第29页 |
·KOH含量的选择 | 第29-30页 |
·不同种类盐分相能力的差异 | 第30-31页 |
·醇和Na_3PO_4·12H_2O加入量对分相的影响 | 第31-33页 |
·麦角固醇浓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 第33页 |
·HPLC条件的选择 | 第33-34页 |
·样品分析 | 第34-36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4-35页 |
·酵母细胞中麦角固醇含量的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双水相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厚朴中总厚朴酚含量 | 第3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双水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39-45页 |
·总厚朴酚的紫外吸收曲线 | 第39页 |
·不同种类盐分相能力的差异 | 第39-41页 |
·乙醇含量和K_3PO_4·3H_20加入量对分相的影响 | 第41-44页 |
·体系pH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样品分析 | 第45-47页 |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 第45-46页 |
·样品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双水相浮选技术分离富集林可霉素的研究 | 第48-5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双水相浮选条件的优化 | 第51-54页 |
·PEG及pH值的选择 | 第51-52页 |
·无机盐浓度的选择 | 第52页 |
·浮选时间和流速的选择 | 第52-54页 |
·HPLC条件的优化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4页 |
·HPLC条件的优化 | 第54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4页 |
·林可霉素双水相浮选的效果评价 | 第54-55页 |
·双水相浮选与双水相萃取的比较 | 第55-56页 |
·林可霉素双水相浮选过程的动力学初探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本课题所得结论 | 第59-60页 |
·双水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酵母细胞中麦角固醇含量 | 第59页 |
·双水相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厚朴中总厚朴酚含量 | 第59页 |
·双水相浮选技术分离富集林可霉素的研究 | 第59-60页 |
·本课题的难点 | 第60页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集及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7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