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引言 | 第11页 |
·震源机制解研究意义、方法及现状 | 第11-12页 |
·震源机制解研究意义 | 第11页 |
·震源机制解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现状 | 第12页 |
·构造应力场研究意义、方法及现状 | 第12-14页 |
·构造应力场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 | 第13页 |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意义、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汶川地震序列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 第17-34页 |
·利用P 波初动极性求解震源机制解方法的改进 | 第17-21页 |
·引入数据点权重因子 | 第17-18页 |
·可选解的聚类分析 | 第18-19页 |
·求解结果的稳定性检验 | 第19页 |
·对格点尝试法搜索方式的改进 | 第19-20页 |
·震源机制解质量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求解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所用资料 | 第21-23页 |
·数字波形记录 | 第21-22页 |
·波速结构 | 第22-23页 |
·地震定位结果 | 第23页 |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 第23-30页 |
·汶川地震序列P 波初动解求解结果 | 第23-27页 |
·与哈佛大学最佳双力偶解的对比 | 第27-30页 |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震源机制解类型特征 | 第30-32页 |
·P 轴方位特征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34-53页 |
·区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总体思路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ANSYS 软件简介 | 第35页 |
·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35-44页 |
·模型范围 | 第35-36页 |
·模型中断层选择和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网格划分 | 第40-42页 |
·修改单元属性 | 第42-44页 |
·研究区域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44-47页 |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47-52页 |
·地表速度场分布 | 第47-50页 |
·区域主压应力轴方位分布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布特征的动力学模拟 | 第53-70页 |
·理论震源机制解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按模型中的断层计算理论震源机制解 | 第54-60页 |
·断层上应力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理论震源机制解 | 第55-59页 |
·按模型中断层投影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59-60页 |
·按实际震源机制解节面投影计算理论震源机制解 | 第60-68页 |
·应力数据选择 | 第60-61页 |
·理论震源机制解 | 第61-66页 |
·按实际震源机制解节面投影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探讨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创新点 | 第70-71页 |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