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论文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引言第11页
   ·震源机制解研究意义、方法及现状第11-12页
     ·震源机制解研究意义第11页
     ·震源机制解研究方法第11-12页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现状第12页
   ·构造应力场研究意义、方法及现状第12-14页
     ·构造应力场研究意义第12-13页
     ·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第13页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第13-14页
   ·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意义、方法及研究现状第14-15页
     ·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意义第14页
     ·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汶川地震序列理论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现状第1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第17-34页
   ·利用P 波初动极性求解震源机制解方法的改进第17-21页
     ·引入数据点权重因子第17-18页
     ·可选解的聚类分析第18-19页
     ·求解结果的稳定性检验第19页
     ·对格点尝试法搜索方式的改进第19-20页
     ·震源机制解质量评价标准第20-21页
   ·求解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所用资料第21-23页
     ·数字波形记录第21-22页
     ·波速结构第22-23页
     ·地震定位结果第23页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第23-30页
     ·汶川地震序列P 波初动解求解结果第23-27页
     ·与哈佛大学最佳双力偶解的对比第27-30页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第30-32页
     ·震源机制解类型特征第30-32页
     ·P 轴方位特征第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第34-53页
   ·区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总体思路及其可行性分析第34-35页
   ·ANSYS 软件简介第35页
   ·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第35-44页
     ·模型范围第35-36页
     ·模型中断层选择和实体模型的建立第36-40页
     ·网格划分第40-42页
     ·修改单元属性第42-44页
   ·研究区域模型的边界条件第44-47页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结果第47-52页
     ·地表速度场分布第47-50页
     ·区域主压应力轴方位分布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布特征的动力学模拟第53-70页
   ·理论震源机制解计算方法第53-54页
   ·按模型中的断层计算理论震源机制解第54-60页
     ·断层上应力数据处理第54-55页
     ·理论震源机制解第55-59页
     ·按模型中断层投影结果的分析讨论第59-60页
   ·按实际震源机制解节面投影计算理论震源机制解第60-68页
     ·应力数据选择第60-61页
     ·理论震源机制解第61-66页
     ·按实际震源机制解节面投影结果的分析讨论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探讨第70-72页
   ·主要结论第70页
   ·创新点第70-71页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视淫到奇观——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上地幔过渡带速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