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22页 |
一、有关方面研究述评 | 第11-19页 |
二、本文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19-21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干群关系的多维视野 | 第22-56页 |
第一节 干群关系的理论视野 | 第22-32页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论“干群关系” | 第22-26页 |
二、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干群关系” | 第26-32页 |
第二节 干群关系的实践视野 | 第32-40页 |
一、前苏联处理“干群关系”的教训 | 第33-36页 |
二、西方一些国家处理“干群关系”的启示 | 第36-40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干群关系 | 第40-56页 |
一、“干群关系”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40-45页 |
二、干群关系的实质 | 第45-53页 |
三、干群关系的和谐态 | 第53-56页 |
第二章 新中国前30 年的干群关系 | 第56-79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干群关系 | 第56-62页 |
一、干群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56-57页 |
二、党对群众范围的认定 | 第57-59页 |
三、密切干群关系的实践 | 第59-62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群关系 | 第62-70页 |
一、干群关系问题上的新认识 | 第62-65页 |
二、党密切干群关系的实践 | 第65-67页 |
三、干群关系问题上的失误 | 第67-70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干群关系 | 第70-74页 |
一、认识上的偏差 | 第70-73页 |
二、实践中的失误 | 第73-74页 |
第四节 党处理干群关系的经验教训 | 第74-79页 |
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75页 |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 第75-76页 |
三、要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 第76-77页 |
四、要正确认识权力和权力制约 | 第77-79页 |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的干群关系 | 第79-111页 |
第一节 干群关系的新变化 | 第79-97页 |
一、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 第79-83页 |
二、干群关系的调整 | 第83-91页 |
三、干群关系的问题 | 第91-97页 |
第二节 干群关系问题的成因 | 第97-111页 |
一、利益因素 | 第98-103页 |
二、权力因素 | 第103-107页 |
三、社会心理因素 | 第107-111页 |
第四章 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的基本思路 | 第111-139页 |
第一节 以利益整合赢得民心 | 第111-123页 |
一、利益整合的必要性 | 第111-113页 |
二、利益整合的原则 | 第113-116页 |
三、利益整合的目标 | 第116-117页 |
四、利益整合的途径 | 第117-123页 |
第二节 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 | 第123-132页 |
一、清正廉洁的重要性 | 第123-125页 |
二、实现清正廉洁的途径 | 第125-132页 |
第三节 通过社会心理建设促干群关系和谐 | 第132-139页 |
一、社会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 第132-133页 |
二、社会心理建设的内容 | 第133-135页 |
三、社会心理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 第135-136页 |
四、社会心理建设的途径 | 第136-139页 |
结束语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后记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