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中医生理论文

“肝恶抑郁”的本义探讨和临床意义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文献综述第9-22页
 疏肝解郁法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概述第9-22页
前言第22-23页
第一部分 "肝恶抑郁"的本义探讨第23-38页
   ·"肝恶抑郁"的理论溯源第23-28页
     ·先秦两汉时期第23-24页
     ·隋唐时期第24页
     ·宋金元时期第24-25页
     ·明清时期第25-28页
   ·"郁"之本义第28-31页
     ·"郁"字之义第28页
     ·五郁之说第28-29页
     ·六郁之论第29-30页
     ·情志之郁第30-31页
   ·"肝恶抑郁"之本义第31-38页
     ·肝的五行属性第31-32页
     ·肝之疏泄功能第32页
     ·肝郁之本义第32-33页
     ·病理特点第33-38页
       ·肝失疏泄第33页
       ·郁怒伤肝第33-34页
       ·郁久化热第34页
       ·木郁乘土第34-35页
       ·肝胆互传第35-36页
       ·女子多郁第36页
       ·易传他脏第36-38页
第二部分 临证研究第38-53页
   ·病因病机第38-42页
     ·情志内伤第38-39页
       ·怒第38页
       ·恐、惊、悲、忧第38-39页
     ·饮食第39-40页
     ·气滞血瘀第40页
     ·寒邪第40页
       ·寒邪凝滞肝脉第40页
       ·虚寒凝滞肝脉第40页
     ·他脏侵及第40-42页
       ·心病及肝第41页
       ·肺病及肝第41页
       ·脾病及肝第41-42页
       ·肾病及肝第42页
   ·证候分析第42-45页
     ·实证第42-43页
       ·肝气郁滞第42页
       ·肝气横逆第42-43页
       ·肝络瘀阻第43页
       ·肝火上炎第43页
       ·肝阳上亢第43页
     ·兼证第43-45页
       ·肝胃不和第43-44页
       ·肝脾不和第44页
       ·肝火犯肺第44页
       ·肝肾阴虚第44-45页
   ·治法方药第45-53页
     ·疏肝法第45-46页
     ·清肝法第46-47页
     ·泻肝法第47页
     ·镇肝法第47-48页
     ·补肝法第48-49页
     ·暖肝法第49页
     ·抑木扶土法第49-50页
     ·佐金平木法第50-51页
     ·滋水涵木法第51-52页
     ·情志法(以情胜情)第52-53页
第三部分 统计分析第53-61页
   ·使用工具第53页
   ·医案收录原则第53页
   ·具体医案的统计分析第53-61页
     ·《临证指南医案》"肝恶抑郁"用药的统计分析第54-57页
       ·药物统计第54-55页
       ·用药分析第55-57页
       ·讨论第57页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肝恶抑郁"用药的统计分析第57-61页
       ·药物统计第58页
       ·用药分析第58-60页
       ·讨论第60-61页
第四部分 结语和讨论第61-64页
   ·对"肝恶抑郁"的认识第61-62页
     ·理论溯源第61页
     ·本义探讨第61-62页
       ·"郁"之本义第61页
       ·"肝恶抑郁"之本义第61-62页
   ·"肝恶抑郁"的临证运用第62页
   ·"肝恶抑郁"的统计分析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疏利三焦、清化湿热之妇淋颗粒对围绝经期泌尿系感染干预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颈椎病常见压痛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