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问题·背景·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法律意识概念的现代性展开 | 第16-18页 |
第3章 公民法律意识本体现代化脉动的主体性把握 | 第18-27页 |
·深深嵌在历史之中:法治"孝公难题"的理论开掘 | 第18-20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内源动因 | 第20-24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背景之一:法治建设"内卷化" | 第20-23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背景之二:公民守法的乏力与公民"伪违法" | 第23-24页 |
·现代化与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抽象 | 第24-27页 |
第4章 公民法律意识的本体解构和功能反观 | 第27-35页 |
·法律意识的本体具象分析 | 第27-30页 |
·公民法律意识的第一层次 | 第28-29页 |
·公民法律意识的第二层次 | 第29-30页 |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功能的时代性诊断 | 第30-35页 |
·认识功能 | 第31页 |
·反思功能 | 第31-32页 |
·预测功能 | 第32-33页 |
·补白功能 | 第33-35页 |
第5章 真正的危机:踌躇满志的法治与郁郁寡欢的公民法律意识——实证研究的视角 | 第35-52页 |
·实证分析样本一:中国政法大学10·28付成励故意杀人案 | 第36-45页 |
·分析前的必要交待 | 第37-38页 |
·付成励案折射出来的对当事人个体法律意识的考察 | 第38-41页 |
·"围观者"的热闹与国民法律意识的惨淡——以百度帖吧为例 | 第41-43页 |
·对轰动案件——付成励案——折射公民法律意识维度的深层次分析 | 第43-45页 |
·实证分析样本二:公民法律意识的实地补强问卷调查 | 第45-48页 |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病理寻根:对问卷调查及个案剖析的整体性再分析 | 第48-52页 |
·法律权威性的淡漠 | 第48-49页 |
·宪法意识不当缺省 | 第49页 |
·权利义务关系不对价的隐忧 | 第49-50页 |
·法律意识缺乏社会普遍道德自觉性的内在支持 | 第50-51页 |
·诉讼法律意识虚弱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境遇的SWOT分析 | 第52-67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优势S(STRENGTHS)分析 | 第52-55页 |
·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与繁荣 | 第52-53页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向前推进 | 第53-54页 |
·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和社会关系"陌生化" | 第54页 |
·法治本土资源积极因素的价值更新 | 第54-55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劣势W(WEAKNESSES)分析 | 第55-58页 |
·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 | 第55-56页 |
·法律权威在全社会还未树立 | 第56-57页 |
·政府推进为主导的法治现代化单向线性模式冲击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 | 第57-58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机遇O(OPPORTUNITIES)分析 | 第58-62页 |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 | 第58-59页 |
·人权入宪、《物权法》的颁行及其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第59-60页 |
·现代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与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 第60页 |
·大学生基层就业渐成主流——法治传播的生力军 | 第60-62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挑战T(THREATS)分析 | 第62-65页 |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恶性渗透 | 第62-63页 |
·社会高速转型的顾尤不及 | 第63页 |
·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 | 第63-65页 |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战略综合分析 | 第65-67页 |
第7章 现代化公民法律意识的当代超越与培育 | 第67-79页 |
·公民法律意识跨越"现代化之门"的模式选择 | 第68-70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标准厘定 | 第70-73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内在标准 | 第70-72页 |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外在标准 | 第72-73页 |
·到门的那一边去: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跨越 | 第73-79页 |
·人权保障:促进公民对法律的依靠感 | 第74-75页 |
·制定良法:确立公民对法律的正义感 | 第75-76页 |
·公正司法:稳固公民对法律的亲和感 | 第76页 |
·落实普法:培育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度与信服感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9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