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认知与修辞格 | 第9-10页 |
第二节 清代才学小说与修辞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镜花缘》修辞格 | 第12-18页 |
第一节 《镜花缘》中常用修辞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镜花缘》修辞格语料价值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三节 《镜花缘》修辞格认知研究的意义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从思维的角度分析修辞格的认知心理机制 | 第18-41页 |
第一节 思维与认知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代换思维与《镜花缘》修辞格 | 第19-29页 |
一、譬喻 | 第19-23页 |
1、明喻 | 第20-21页 |
2、隐喻 | 第21-22页 |
3、借喻 | 第22-23页 |
二、借代 | 第23-26页 |
1、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志相代 | 第23-24页 |
2、事物和事物的材料或工具相代 | 第24-26页 |
三、代换思维在《镜花缘》其他修辞格中的延伸 | 第26-29页 |
1、引用 | 第26-28页 |
2、双关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与《镜花缘》中修辞格 | 第29-36页 |
一、夸张 | 第30-31页 |
二、仿拟 | 第31-32页 |
三、飞白 | 第32-34页 |
四、析字 | 第34-36页 |
第四节 求美思维与《镜花缘》修辞格 | 第36-41页 |
一、对偶 | 第36-38页 |
二、排比 | 第38-39页 |
三、复叠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修辞格的认知生成机制 | 第41-59页 |
第一节 隐喻、转喻与《镜花缘》修辞格 | 第41-45页 |
一、隐喻与譬喻 | 第42-43页 |
二、转喻与借代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与《镜花缘》修辞格 | 第45-49页 |
一、仿拟 | 第46-47页 |
二、飞白 | 第47-49页 |
第三节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与《镜花缘》修辞格 | 第49-53页 |
一、双关 | 第50-51页 |
二、引用与析字 | 第51-53页 |
第四节 象似性与《镜花缘》修辞格 | 第53-56页 |
一、对偶 | 第53-54页 |
二、排比和复叠 | 第54-56页 |
第五节 概念整合理论和夸张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