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肾、膀胱系病证论文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水气病证治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36页
 一、水气病源流考略第11-23页
  (一) 水气病的命名与病名溯源第11-13页
   1. 水气病的命名第11-12页
   2. 水气病病名溯源第12-13页
  (二) 水气病的分类第13页
  (三) 水气病相关概念的鉴别第13-14页
   1. 水、湿、痰饮第13-14页
   2. 水气与水鼓第14页
   3. 肿与胀第14页
   4. “水在五脏”与“五脏水”第14页
  (四) 水气病的病因病机第14-19页
   1. 水气病病因第15-16页
   2. 水气病病机第16-19页
  (五) 水气病的治法第19-23页
   1. 祛邪法第19-21页
   2. 扶正法第21-22页
   3. 其他疗法第22-23页
 二、水液代谢相关理论探微第23-31页
  (一) 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论第23-28页
   1. 肺与水液代谢第23-24页
   2. 脾(胃)与水液代谢第24-25页
   3. 肾(膀胱)与水液代谢第25-26页
   4. 心与水液代谢第26-27页
   5. 肝与水液代谢第27-28页
   6. 三焦与水液代谢第28页
  (二) 与水液代谢相关的气血论第28-31页
   1. 气与水的关系第28-30页
   2. 血与水的关系第30-31页
 三、中医医案发展与研究概况第31-36页
  (一) 中医医案的发展概况第31-34页
   1. 中医医案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第31页
   2. 中医医案源流考略第31-34页
  (二) 中医医案的研究概况第34-36页
第二部分 水气病古今医案证治规律研究第36-128页
 一、研究目的第36页
 二、研究内容第36-39页
  (一) 研究对象第36-38页
  (二) 选案标准第38-39页
   1. 诊断标准第38页
   2. 纳入医案标准第38-39页
   3. 排除医案标准第39页
 三、研究方法第39-42页
  (一) 水气病医案数据库的建立及医案录入第39-40页
   1. 数据的采集及规范化第39页
   2. 数据预处理第39页
   3. 建库与录入第39-40页
  (二) 统计分析方法第40-42页
   1. 数理分析方法第40-42页
   2. 数据挖掘方法第42页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2-128页
  (一) 医案分布概况第43页
  (二) 各历史时期水气病医案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第43-128页
   1. 宋元时期水气病医案证治规律分析第43-52页
   2. 明清时期水气病医案证治规律分析第52-65页
   3. 近现代时期水气病医案证治规律分析第65-85页
   4. 不同历史时期水气病医案方药证治规律总结第85-93页
   5. 总库水气病医案证治规律分析第93-128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128-146页
 一、水气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第128页
  (一) “肺脾肾之虚损”为本虚,是水气病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第128页
  (二) “风邪、水湿、湿热(毒)、瘀血”为水气病发病之标实第128页
 二、水气病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研究第128-129页
 三、对水气病常用药物、药对与方剂的评述第129-136页
  (一) 药物应用——利水渗湿药为主,其他各类药为辅第129-131页
   1. 利水渗湿药第129页
   2. 气分药第129-130页
   3. 血分药第130页
   4. 解表药第130页
   5. 温里药第130页
   6.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130-131页
   7. 清热药第131页
   8. 泻下药第131页
  (二) 药对配伍——组合精当、意在增效第131-134页
   1. 以补益为主类第132页
   2. 健脾兼以利水类第132-133页
   3. 温阳兼以利水类第133页
   4. 行气兼以利水类第133-134页
   5. 以利水为主类第134页
  (三) 方剂选择——经方作用突出、疗效卓著第134-136页
   1. 十枣汤第134页
   2.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第134-135页
   3. 肾气丸第135页
   4. 真武汤第135页
   5. 五苓散第135-136页
   6. 己椒苈黄丸第136页
 四、水气病治则治法——“治水九法”第136-139页
  1. 温阳化气利水法第136页
  2. 益气行水法第136-137页
  3. 行气利水法第137页
  4. 宣肺利水法第137页
  5. 峻下逐水法第137-138页
  6. 淡渗利水法第138页
  7. 活血化瘀利水法第138页
  8. 清热解毒利水法第138页
  9. 滋阴利水法第138-139页
 五、水气病的证治规律与演变第139-142页
  (一) 水气病各历史时期证治规律与演变第139页
  (二) 基于总库典型相关分析的水气病证治规律探析第139-142页
 六、水气病临证思路探析第142-144页
  (一) 辨证分早、中、晚三期,以邪正盛衰确定攻补大法第142页
  (二) 治疗以五脏为核心——四重一慎、兼顾气血第142-144页
   1. 重温第142-143页
   2. 重调第143页
   3. 重健第143页
   4. 重疏第143页
   5. 慎攻第143-144页
 七、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44-146页
  (一) 存在问题第144-145页
  (二) 前景展望第145-146页
结论第146-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1页
附录第151-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4-155页
个人简历第155-156页
详细摘要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心汤含药血清对H2O2诱导内皮损伤模型差异基因及Smad4 mRNA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