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引言 | 第13-4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4-29页 |
·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 第15页 |
·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15-19页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9-21页 |
·QTL 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QTL 上位性效应和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 第28-29页 |
·大豆脂肪酸组分含量 | 第29-44页 |
·脂肪酸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30页 |
·脂肪酸遗传机制 | 第30-33页 |
·大豆种子油分组分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33-42页 |
·大豆脂肪酸种质资源筛选 | 第42-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51页 |
·大豆脂肪酸测定方法研究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大豆脂肪酸QTL 定位及QTL 之间互作 | 第45-48页 |
·实验材料及种植 | 第45页 |
·脂肪酸组分测定 | 第45页 |
·遗传图谱 | 第45-47页 |
·采用改进的SDS 法提取叶片总DNA | 第46页 |
·SSR 引物来源 | 第46页 |
·SSR 引物扩增 | 第46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6-47页 |
·数据处理与 QTL 定位 | 第47页 |
·QTL 的命名方法 | 第47页 |
·连锁作图和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QTL 之间互作分析 | 第48页 |
·大豆脂肪酸种质资源筛选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大豆脂肪酸表型与SSR 标记间的关联分析 | 第49-51页 |
·材料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94页 |
·快速脂肪酸测定方法 | 第51-53页 |
·与传统方法比较 | 第51页 |
·五种脂肪酸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精确度分析 | 第52-53页 |
·脂肪酸组分的QTL 定位 | 第53-89页 |
·脂肪酸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53-59页 |
·软脂酸QTL 分析 | 第59-65页 |
·硬脂酸QTL 分析 | 第65-71页 |
·油酸QTL 分析 | 第71-77页 |
·亚油酸QTL 分析 | 第77-83页 |
·亚麻酸QTL 分析 | 第83-89页 |
·大豆脂肪酸种质资源筛选 | 第89-92页 |
3 3.1 东北大豆脂肪酸种质资源情况 | 第89-91页 |
·脂肪酸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91-92页 |
·大豆脂肪酸组分表型与SSR 标记间的关联分析 | 第92-94页 |
4 讨论 | 第94-98页 |
·关于SSR 标记和SNP 标记 | 第94页 |
·快速脂肪酸分析方法 | 第94页 |
·三年三点条件下脂肪酸组分QTL | 第94-95页 |
·大豆脂肪酸QTL 可靠性 | 第95-96页 |
·主效QTL、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效应是数量性状遗传基础 | 第96-97页 |
·大豆脂肪酸组分相关QTL 对MAS 的作用 | 第97页 |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脂肪酸含量的差异 | 第97-98页 |
5 结论 | 第98-100页 |
·大豆脂肪酸组分快速分析 | 第98页 |
·大豆脂肪酸含量主效QTL | 第98页 |
·QTL 与环境互作和上位性互作 | 第98-99页 |
·大豆脂肪酸种质资源情况、相关分析及关联分析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