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引言第11-17页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15-17页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第17-22页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第17-18页
  1. 网络文化的内涵第17页
  2. 网络文化的特征第17-18页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荣辱观的影响第18-20页
  1. 大学生荣辱观的内涵第18-19页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荣辱观的影响第19-20页
 (三)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特点第20-22页
  1.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模式由静态、抽象式向动态、情境式转变第20-21页
  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由单向传输向双元互动发展第21页
  3.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时空由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延伸第21-22页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教育的双重效应第22-29页
 (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积极影响第22-24页
  1. 增强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22-23页
  2. 创新发展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第23-24页
  3. 激发了大学生参与荣辱观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24页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消极影响第24-29页
  1.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干扰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方向第24-26页
  2. 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使得教育者控制教育活动的能力减弱第26-27页
  3.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削弱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效果第27-29页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及理念第29-42页
 (一)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内容第29-36页
  1. 网络文化与国家荣辱观教育第29-30页
  2. 网络文化与人民荣辱观教育第30页
  3. 网络文化与科学荣辱观教育第30-31页
  4. 网络文化与劳动荣辱观教育第31-32页
  5. 网络文化与集体荣辱观教育第32-33页
  6. 网络文化与诚信荣辱观教育第33-34页
  7. 网络文化与法纪荣辱观教育第34-35页
  8. 网络文化与生活荣辱观教育第35-36页
 (二)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理念第36-42页
  1. 坚持以“人”为本的荣辱观教育理念第36-37页
  2. 坚持网络德育与学校思想教育主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第37-38页
  3. 确立由灌输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第38-40页
  4. 树立榜样示范的教育理念第40-42页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第42-54页
 (一) 优化和调控校园网络文化,打造荣辱观教育的宽广平台第42-44页
  1.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和监控机制第42-43页
  2. 优化网络平台,打造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学习的主阵地第43-44页
 (二) 创建网络文化普及的新模式,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魅力第44-48页
  1. 创新网络理论宣传的形式,提高荣辱观教育的说服力第45-47页
  2. 关注网络工具的多样性,提高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性第47-48页
 (三) 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高荣辱观教育人员的素质第48-51页
  1. 建设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师资队伍第48-49页
  2. 建设高素质的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第49-51页
 (四) 强化网络法制和道德观念,营造荣辱观教育的良好氛围第51-54页
  1. 创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第51-52页
  2. 营造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良好家庭氛围第52-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第57-59页
后记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
下一篇: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