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治理的管办评分离后的本科教育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11-26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3、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 (三)基本概念阐释 | 第18-19页 | 
| 1、管办评分离 | 第18页 | 
| 2、本科教育评价 | 第18-19页 | 
| (四)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 | 第19-23页 | 
| 1、协同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 2、第四代评估理论 | 第21-22页 | 
| 3、“环境-主体-机制”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1、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第24-26页 | 
| 1、创新点 | 第24-25页 | 
| 2、不足 | 第25-26页 | 
| 二、管办评分离后本科教育评价现状梳理 | 第26-40页 | 
| (一)管办评分离后本科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 第26-31页 | 
| 1、政府开展的督导评估 | 第26-28页 | 
| 2、社会力量开展的外部评价 | 第28-29页 | 
| 3、高校的自我评价 | 第29-31页 | 
| (二)“政-校-社”协同治理的初步探索 | 第31-36页 | 
| 1、第三方省(市)级教育评估院的成立 | 第31-33页 | 
| 2、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 第33-34页 | 
| 3、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 第34-36页 | 
| (三)“政-校-社”协同治理格局不成熟的问题 | 第36-40页 | 
| 1、力量发展不均衡 | 第36-37页 | 
| 2、协同关系有待深化 | 第37-38页 | 
| 3、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实现困境 | 第38-40页 | 
| 三、协同治理格局不成熟的成因分析 | 第40-45页 | 
| (一)环境维度 | 第40-42页 | 
| 1、文化环境与协同治理的冲突 | 第40-41页 | 
| 2、教育评价市场环境无法满足要求 | 第41页 | 
| 3、制度环境不完善 | 第41-42页 | 
| (二)主体维度 | 第42-43页 | 
| 1、角色意识的错位 | 第42页 | 
| 2、主体地位不明确 | 第42-43页 | 
| 3、主体能力的缺失 | 第43页 | 
| (三)机制维度 | 第43-45页 | 
| 1、“政-校-社”常态协同机制缺失 | 第43-44页 | 
| 2、利益相关者间对话机制缺失 | 第44-45页 | 
| 四、本科教育评价协同治理完善路径 | 第45-51页 | 
| (一)环境维度 | 第45-47页 | 
| 1、培育优良评价文化 | 第45-46页 | 
| 2、完善教育评价市场 | 第46页 | 
| 3、丰富教育评价制度 | 第46-47页 | 
| (二)主体维度 | 第47-49页 | 
| 1、明确角色定位 | 第47页 | 
| 2、明确社会力量的主体地位 | 第47-48页 | 
| 3、做好各方的能力建设 | 第48-49页 | 
| (三)机制维度 | 第49-51页 | 
| 1、建设“政-校-社”常态协同机制 | 第49页 | 
| 2、构建利益相关者间对话机制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