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民间舞蹈论文--秧歌舞论文

盐池地区秧歌的教化功能研究

内容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5页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第9-10页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13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本文的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4-15页
一、教化的文化生态:盐池地区秧歌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5-21页
    (一)由移民集聚而成的人口组织第15-17页
        1、军事移民与屯田制度第15-16页
        2、“走西口”移民事件第16-17页
    (二)边塞少数民族云集第17-19页
        1、西北门户,狄戎居地第17页
        2、新中国成立以来盐池地区各民族杂居情况第17-19页
    (三)五方杂居,风俗不纯第19-21页
        1、相邻地域间的文化交流第19-20页
        2、儒释道——信仰的交汇第20-21页
二、教化的表现:盐池地区不同风格秧歌的教化功能第21-33页
    (一)山西社火和陕北秧歌的教化第22-25页
        1、天人感应,顺应自然——对自然生态观念的教化第22-23页
        2、秩序井然——对社会秩序的教化第23-24页
        3、崇尚仁义礼智——对价值追求的教化第24-25页
    (二)陇东秧歌的教化第25-26页
        1、遵守孝道,家庭合睦——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化第25-26页
        2、恪守规矩——对为人处事原则的教化第26页
    (三)新秧歌的教化第26-28页
        1、婚恋自由,勇于斗争的新思想第27页
        2、勤劳勇敢——对生活理想的教化第27-28页
    (四)现代盐池秧歌的教化第28-33页
        1、集体意识,地域认同第29-30页
        2、继承传统,薪火相传第30-33页
三、教化的流变:盐池地区秧歌演变的历时性研究第33-42页
    (一)清朝时期第33-36页
    (二)民国初期第36-39页
    (三)抗战时期第39-40页
    (四)新中国成立后第40-42页
四、盐池地区秧歌教化的成效及教化的规律总结第42-48页
    (一)盐池地区秧歌教化的成效第43-46页
        1、社会层面:村落和睦,民族团结第43-44页
        2、价值层面:尚德勤学,人文荟萃第44-45页
        3、个人层面:辟除陋习,提升雅趣第45-46页
    (二)秧歌教化的规律第46-48页
        1、群众性第46页
        2、参与性第46-47页
        3、综合性和文化整合第47页
        4、社会组织意义第47-48页
五、盐池地区秧歌教化功能的现实意义第48-53页
    (一)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第48-50页
        1、对社会教育路径的补充第48-49页
        2、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建立第49-50页
    (二)传统民俗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启示第50-53页
        1、与时俱进,创新性发展第50-51页
        2、传统教化与当代社会的承接第51-53页
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录第59-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从舞台服装设计呈现谈起
下一篇:身心平衡技法对舞者身体觉察能力之影响--以中国古典舞专业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