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参数自适应的单轴光伏跟踪系统算法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太阳能跟踪系统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2 跟踪系统类型 | 第16-23页 |
1.2.1 平单轴跟踪系统 | 第17-18页 |
1.2.2 斜单轴跟踪系统 | 第18-19页 |
1.2.3 双轴跟踪系统 | 第19页 |
1.2.4 控制系统跟踪方法 | 第19-20页 |
1.2.5 视日轨迹跟踪法 | 第20-21页 |
1.2.6 光电传感器跟踪法 | 第21-22页 |
1.2.7 混合法跟综 | 第22-2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太阳运动轨迹及辐射强度模型 | 第25-35页 |
2.1 太阳运动轨迹 | 第25-29页 |
2.1.1 太阳赤纬角和太阳时角 | 第25-27页 |
2.1.2 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 | 第27-29页 |
2.2 太阳辐射模型 | 第29-34页 |
2.2.1 太阳辐射介绍 | 第29页 |
2.2.2 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2.3 太阳常数 | 第30-31页 |
2.2.4 水平面太阳辐射强度总强度 | 第31-32页 |
2.2.5 倾斜面太阳辐射总强度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跟踪系统算法对发电量影响的对比 | 第35-52页 |
3.1 光伏电池特性 | 第35-39页 |
3.2 跟踪系统与固定支架发电量对比 | 第39-42页 |
3.3 单轴跟踪系统光线入射夹角数学模型 | 第42-46页 |
3.3.1 地平坐标系下的太阳光线模型 | 第42-43页 |
3.3.2 旋转坐标系下的太阳光线模型 | 第43-44页 |
3.3.3 光线入射夹角 | 第44-46页 |
3.4 三种跟踪系统算法简介 | 第46页 |
3.5 模型验证实验与发电量仿真 | 第46-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基于支架参数自适应的单轴光伏跟踪系统算法 | 第52-72页 |
4.1 局部阴影遮挡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 跟踪系统阴影遮挡 | 第54-57页 |
4.2.1 南北方向光伏组件阴影遮挡 | 第54-56页 |
4.2.2 东西方向光伏组件阴影遮挡 | 第56页 |
4.2.3 联动式支架系统反阴影跟踪算法 | 第56-57页 |
4.3 跟踪系统支架数学模型 | 第57-60页 |
4.3.1 支架参数 | 第57-58页 |
4.3.2 地平坐标系下平单轴跟踪支架模型 | 第58-59页 |
4.3.3 地平坐标系下斜单轴跟踪支架模型 | 第59-60页 |
4.4 单轴跟踪支架阴影 | 第60-62页 |
4.4.1 支架地面阴影分布 | 第60-61页 |
4.4.2 无阴影遮挡判据 | 第61-62页 |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系统跟踪角求解 | 第62-64页 |
4.5.1 跟踪角确定原则 | 第62-63页 |
4.5.2 遗传算法求解 | 第63-64页 |
4.6 跟踪系统算法仿真求解与实验分析 | 第64-71页 |
4.6.1 实验电站概况 | 第64页 |
4.6.2 阴影效果仿真及跟踪角求解 | 第64-68页 |
4.6.3 无阴影效果实验验证 | 第68-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